“实践论美学”提出的理论背景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school" point of view of the first aesthetic discussion in our country, and makes a necessary way of comb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Soviet society" to the "the practice of Li Zehou", and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practice theory aesthetic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J];文艺争鸣;2003年01期
2 周来祥,戴阿宝;透过历史的迷雾——访周来祥[J];文艺争鸣;2004年01期
3 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4 杨成寅;;万斯洛夫美论述要[J];学术月刊;198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郑玺;交互式电子积木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丽平;动画创作中的灵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翔;帕格尼尼五部小提琴协奏曲情感共性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2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王旭晓;武艳;;试论自然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自然美为何成为我国美学研究的难题谈起[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2 毛崇杰;蔡仪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金涛;应时代呼声 彰东方大美[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5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阳;自然美:从本质论走向生态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邱书婉;时间&美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邵君秋;现象学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5年
9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7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4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