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和之美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basic status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study on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is paper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proposed earlier by the author has two theoretical for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in detail why we should divide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into two, why poetry teaching can also be called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kinds of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志浩;;孔子的诗教与教诗[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牛芙珍;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庄煦;试论“中和之美”与“阴柔之美”[J];理论与创作;2003年05期
4 李健,刘佳宁;论书法的中和之美[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梁玉水;中和之美: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意义分析之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卜芳;儒家诗教教典新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刘景亮,谭静波;中和之美与大团圆[J];艺术百家;2001年01期
8 游友基;中和之美与诗的渗入——谈儒家思想对“三言”艺术的制约[J];中州学刊;1991年02期
9 张鸿阁;论孔子的文艺观[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郑忠孝;;中和之美与酒神精神——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翌;;得体的修辞内涵与《诗经》“温柔敦厚”的传统[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郑丹平;;孔子“诗教”探析[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黄继济;;诗教——防城港市文化建设中的一朵鲜花[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邱燮友;;儒家古典诗学的新思维[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5 李添富;;孔子诗教理论的时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袁济喜;;从传统文化看北京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林喜杰;;花开的声音——从“诗教”角度看叶维廉的诗歌[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贵州省诗词学会校园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校园诗教工作的意见[A];贵州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贵州省诗词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刊[C];2005年
9 刘文涛;;我与诗词[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丁钢;;内涵与功用——关于乐教的争鸣[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星;中和之美[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智德居士;中和之美[N];美术报;2001年
3 玉海;中和之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李存贵 中共开远市委书记;从温柔敦厚的乡村掘出万斛地泉[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5 记者武勇 通讯员唐碧红;中华诗教学会(筹)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潘玉娇;将诗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常抓不懈[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铁舞;诗教之经教与人教[N];文学报;2011年
8 毕节地区民族中学 丁宇;以“兴趣” 促诗教[N];毕节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益;全省诗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举行[N];贵州日报;2009年
10 张浩;聆听孤独[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宝;早期诗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河红联;李n晌穆垩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4 梁晓萍;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6 沈薇薇;郑玄《诗经》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玉媛;清代格调派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刘利侠;清初咏物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磊;清代宋诗选本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英;元杂剧创作中的中庸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3 陈霞;孔子“诗教”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惠芳;孔子“乐教”思想对当代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涂平;中国古典悲喜剧美学初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忠义;邵雍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文恒;《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考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黄志强;中国画中和之美、写意及点线面之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李爽;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50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