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与救赎

发布时间:2019-04-02 06:17
【摘要】:席勒是美学史上第一个将美育理论系统化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赋予美育救世功能的美学家。他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提出用美育来弥和被当代文明和社会分工分裂的人性,籍此在德国甚至全人类实现政治自由。席勒秉承康德的思想,认为美是自然人向道德人过渡的中间环节。在论证过程中,席勒对他所推论出来的审美王国大家赞赏,但由于席勒的理论是建立在先验人性论的基础上,缺乏现实基础,因此,他的审美王国就表现出了一种乌托邦的特点。 席勒在论证审美救世的过程中,异常重视感性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而现时代的人处于两种极端状态,更多的是理性压抑感性,人性分裂,所以,席勒认为要用审美教育恢复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席勒的感性上面,同样背离了席勒的审美救世初衷。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席勒,重新回顾席勒重视感性的最终意义何在。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席勒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他理想中的道德世界的。 同时,由于席勒美育思想的救世功能和上个世纪中国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补性,并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因此,有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将美育同民族复兴相联系。而在现代的历史环境和席勒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因此席勒的审美王国有某种实现的可能性,并且他的美育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席勒美育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的文化意蕴中,实现审美的生活。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席勒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渊源。席勒的一生虽然短暂,并且始终出于贫病之中,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壮丽的一生,不愧为“时代之子”。对于席勒美育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和卢梭,他吸收了康德的理论架构,以源自卢梭的自由精神贯穿其中。 第二部分分析了席勒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也是他写作《审美教育书简》的历
[Abstract]:Schiller is the first aesthetician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to systematize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first aesthetician to giv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function of saving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proposed to us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bridge the human nature div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reby realizing political freedom in Germany and even all mankind. Schiller, adhering to Kant's thought, thinks beauty is the middle link of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al person to moral person. In the process of argumentation, Schiller appreciated the aesthetic kingdom which he inferred, but because Schiller'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ranscendent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lack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therefore, His aesthetic kingdom showed a utopian feature. Schille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e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monstrating the aesthetic salvation of the world. In his view, in human nature, both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exist, and people in modern times are in two extreme states, more rational suppression of perceptual, split of human nature, so Schiller thinks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used to restore human nature. But if we stay only on Schiller's sensuality, we also deviate from Schiller's original intention of aesthetic salv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turn to Schiller and revisit the ultimate significance of Schiller's emphasis on se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note that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n emotional education,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point to his ideal moral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Schiller's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needs of China in the last centur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re are abundant aesthetic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Some Chinese intellectuals even linked aesthetic educ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But in the moder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chiller era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so Schiller's aesthetic kingdom has some possibility to realize, and h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possible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we can realize aesthetic life i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China.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Schiller's life and his ideological origin. Although Schiller's life is short, and always out of poverty, but his life is a magnificent life, worthy of the son of the times. Kant and Rousseau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He absorbed Kan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ermeated it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derived from Rousseau.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Schiller's time background, which is also the calendar of his writing "the Boo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昆云;中国革命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步探讨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1996年03期

2 赵杰;;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23期

3 陈纯洁;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1期

4 蒋晓华;;电子琴教学与审美教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年12期

5 崔改梅;;浅谈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汤慧池;;论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鲁仕清;;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07年10期

8 李喜民;;大学语文:行走在审美教育的大道上[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01期

9 曾桂生;;“三个结合”是审美教育的有效形式[J];上海艺术家;2009年01期

10 单永军;;近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嬗变[J];四川戏剧;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闻樱;;试论音乐史料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刘媛媛;刘太平;;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谭静波;;重视青少年京剧审美教育问题[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农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季伏昆;;以文致美 以美育才——略论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孙燕生;;科技馆之美育[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10 马卫星;;音乐心理学在大学审美教育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任崇熹;重奖“扶老”不是救赎[N];开封日报;2011年

3 张贵峰;面对“三重门”故宫拿什么救赎[N];沈阳日报;2011年

4 刘江华;《最爱》:从“放逐”到“救赎”[N];中国电影报;2011年

5 宗波;理想的迷失和救赎[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小安;欧洲的救赎才刚刚开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邹光祥;谁将救赎南方证券[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涛;3.5GHz期待“救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胡家源;中国车市二轮洗牌 弱势车企寻求救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谢有顺;青春的受难与救赎[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小海;无序的世界和精神的救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仇敏;论诗性主体[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崇乐;体育审美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8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安乐;审美与救赎[D];安徽大学;2006年

2 杨丽;论中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苑琛;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国友;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萍;关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冯小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2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2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b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