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从现象学解读马克思美学的经典文本

发布时间:2019-04-02 18:42
【摘要】: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Abstract]:One of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practical aesthetics to continue to expand on ontology is to return to the real world. This is because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practice, and it is a philosophy of returning to life practic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of phenomenology, this kind of "real life" is the unity of "people's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results, and human beings are exactly in the "life world".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life world" is a kind of perceptual reality, which ultimately points to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tarting from this paradigm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philosophy can be returned to the practice of human life itself, and the perspective of dichotom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an be returned to the essence of real life.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ion and rationality is returned to the real lif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s return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Aesthetics" (PerformingLive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南n\;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2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3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达;;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黄莉萍;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一斌;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生命教育刍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舒;;琉璃工房——一种生活美学的实践[J];福建艺术;2006年03期

2 林明理;;表现生活美学的艺术——台湾“铁道诗人”锦连的创作[J];阅读与写作;2011年07期

3 陈雪虎;;生活美学:当代意义与本土张力[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4 刘悦笛;;儒道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5 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J];文艺争鸣;2008年07期

6 刘玉芳;黄天罡;;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光华 传递新的生活美学[J];北京服装纺织(时尚北京);2009年02期

7 吴丽娜;;竹刻艺术与生活美学[J];上海工艺美术;2008年02期

8 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9 张海燕,管莉莉;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生活美学对《红楼梦》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10 王海亚;孙高波;;基于生活美学的工业设计应用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张廷国;;现象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2 刘悦笛;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子余;时光留下的最为精要东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李为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德里达与现象学:论“死亡”的语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美国后现象学之路及其最新拓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兰友利 陈焰;“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美术报;2002年

10 同济大学哲学系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8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杨;寻求现象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英;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3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4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7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杨卉;以身体为主体的现象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金;影像:存在的视觉隐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顾炯;从内在时间意识到发生现象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条进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2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2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