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功利化到审美的伦理化——中西美学分道扬镳的起点
[Abstract]:The west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is manifested in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in the aspects of logical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categ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hown in the effor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lthough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they are not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but present a complex situ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stern society has always had a strong religious tradition, but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Chinese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indifferent. Western ideological tradition aims at pursuing knowledge itself, while Chinese ideological tradition aims at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and applying it to the world. These facto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The same as western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begins with the social utilitarianism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art. What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aesthetics is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ends with aesthetic ethics of art.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se key issues in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文论西方化问题研究”(NCET-07-0709)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太;孟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陈默,金艳滨;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8 陈延庆;庄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3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苏擘;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D];河北大学;2001年
4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9 秦琴;《溪山琴况》中的音乐审美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2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3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5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7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8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9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张泽鸿;;“艺境”新诠——兼析宗白华美学的生命哲学倾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潇牧 李雪;中国现当代美学该如何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4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6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9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3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8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