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的现代主义色彩及其思想来源
[Abstract]: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the academic circles regarded Zhu Guangqian's academic pursuit as a study with a sense of classicism,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 as a classical aesthetic theory, even though Zhu Guangqian mentioned in his later years that his favorite thinker and aesthetician was Nietzsche. They also often read out some kind of classical or Greek rationalism from it. In fact, the essence or true meaning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thought lies in its rich and profound features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启蒙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编号:09YJA751080) 浙江省社科联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启蒙性质研究”(编号:2010N9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辉;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2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尹俊燕;;语文教育中悲剧艺术的审美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陈建春;;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夜色温柔》主人公性格剖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余世锋;;林黛玉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功能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关秀娇;;试论《史记》悲剧人物的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浏;;论晚唐咏史诗的炼事与炼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江立中;;《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5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4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5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未;沈从文创作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楠楠;《夜色温柔》的拉康式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刁冰冰;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振波;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邹莹莹;论新世纪小说中对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抒写[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亚莎;论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任晖;儒风飞扬 家国共存[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仪;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动性和危害性[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04期
2 李泽厚;娭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
本文编号:2469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6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