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向“至善”之美——重温康德的“美的理想”
[Abstract]:In the utilitarian society, which is increasingly declining to "beautiful beauty", Kant inherits the "ideal of beauty" inherited from Plato's "idea" and guides people to the ideal state of things with a kind of virtual but not false existence. The question of "the ideal of beauty" itself burns the enthusiasm of the ultimate attention of life, and it also arouses people's interest in the value of "good" in the ide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宏;;论哲学之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牛秋业;康德与叔本华自由观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王彦君;试析古代怀疑论向近代怀疑论的转向[J];现代哲学;2001年02期
4 宋婕;休谟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2期
5 杨勇;赋诗以理性 塑已以诗情──孔子论“诗”用“诗”初解[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6 黄正华;休谟问题和归纳问题刍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7 刘少杰;举步维艰的感性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人员求职行为方式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8 陈志伟;康德先验性辨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林道海;试论康德关于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的学说[J];学术探索;1998年05期
10 姚定一;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3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5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国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任百成;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闵晓丽;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保障权的分配正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冬松;吴经熊对霍姆斯法律哲学之承继与超越[D];湘潭大学;2007年
5 谢伟;论虚拟实在[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来顺;客体化世界观的批判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王继红;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潘火强;论个体的死亡意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海燕;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彭瑶;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恩寰;现实丑与艺术美——对西方美学家有关论述的一个考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刘仲林;康德美学与科学美学比较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3 韩望喜;道德批判尺度的美学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4 石建初;“忌讳”的文化意蕴[J];求索;1992年06期
5 俞兆平;论五四时期文学主张与康德美学的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6 程惠莲;康德伦理美学的主体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4年06期
7 樊篱;论王朝闻的艺术本质论[J];理论与创作;1994年01期
8 温纯如;论康德“美的理想”及其意义[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9 唐秋瑾;一个“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去生活”的女人─论《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玛丽恩·福瑞斯特[J];外国文学;1995年04期
10 雷晔;论毛泽东文艺审美思想的特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作英;;关于新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点滴思考[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连鸿;导游——智化游客人生[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刘占成;养生文化的创新之作[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葛晓音;文学遗产的“古为今用”[N];光明日报;2001年
4 王耀中;钢琴的起源及发展(二)[N];音乐周报;2001年
5 见习记者 张裕;名角该不该当院团领导[N];文汇报;2002年
6 记者 魏东;邓思宁:浓情广厦城[N];重庆日报;2003年
7 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水天中;纯真绮丽的梦[N];光明日报;2003年
9 本报评论员;雷锋精神正当年[N];经济日报;2003年
10 ;许小年为什么总失误[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程远;王蒙审美理想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3 周正兵;审美理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1年
4 周锋;望舒的现代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敏;融会“东”“西”的俄罗斯诗哲[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7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75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7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