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恶怪谲各尽其美——中西古典美学中“丑”的比较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郭承波;;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6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刘萍;左拉的“真”——从小说《娜娜》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高星海;典型——西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淑言;结构主义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李瑞;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庆;作家与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张苑琛;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海龙;茅盾小说“政治倾向”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钢;从“审美”到“审丑”的嬗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亦杰;;也谈“审丑疲劳”[J];公民导刊;2006年05期
3 莫丽娟,王永崇,陈靖怡;谈审丑的几种方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柴玉如;;从美学和绘画中管窥审丑[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5 柴玉如;;浅析美学和绘画中的审丑[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6 何世剑;喻琴;;元明清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J];天府新论;2006年03期
7 韩清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回归与超越——浅论和谐美学的学术张力和现实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8 祁嘉华;美丑变奏的哲学阐释[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传友;;古典美学“气”化论的一曲挽歌——还沈德潜“格调说”本来面目[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10 潘道正;;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的审丑之维[J];兰州学刊;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杨江涛;;诗维的向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2 本报书评人 杨小洲;艾柯与《丑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师雅惠;继承发展前辈学者的美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奚冬琪;美育:就如细雨润物……[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四川 李祥林;中华美学研究片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孙艳秋;对审美价值的努力寻求[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俊;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华;大众文化中的审丑趣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汪静;庄子审丑美学观探微[D];贵州大学;2008年
3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4 姚高峰;试论《庄子》的审丑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5 邱思斯;道家古典美学与现代视觉思维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箫;丑在现代背景下的审美价值与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何少聪;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盛况;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新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爱萍;“伪娘”审美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9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6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