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兼论李泽厚美学观及其美学模式的缺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 徐碧辉;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J];哲学研究;2005年09期
3 程相占;;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J];学术研究;2013年01期
4 程相占;;怎样研究美学[J];中国研究生;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陈习芝;《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陈峥嵘;中英诗歌中死亡意象的异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5 农迎春;;消费时代国产电视剧与原著的通俗化合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6 白艳霞;;从与社会的对立到向自然的回归——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自然美情绪高涨何以成为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陈武;周帆;;叔本华美学思想再认识[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8 张春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舒国滢;;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10 张世英;;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王向峰;;喜剧性及其生成因素——兼论小品剧的审美体式[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修树新;;从《紫色》中透视“善”的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李维娜;周怡;;浅谈珠宝首饰的趣味性设计[A];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剑;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河红联;李n晌穆垩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2 章涤凡;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昀;论原生态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美学呈现[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超香;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萍;金圣叹小说美学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付林飞;剪纸艺术表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9 陈青;李斯特《旅行岁月》之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闵娇;曾侯乙墓器物图饰美学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栗永清;;从“生态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东方丛刊;2009年03期
2 Н.Б.曼科夫斯卡娅 ,由之;国外生态美学(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11期
3 郑光磊;;环境美学浅谈[J];环境保护;1980年04期
4 杨英风;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1年01期
5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6 黄浩;;环境美学初探[J];环境管理;1984年04期
7 程相占;;国际生态美学精粹[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李欣复;论环境美学[J];人文杂志;1993年01期
9 曾繁仁;;西方20世纪环境美学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2期
10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程;;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专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鹿彬;;何谓“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J];长城;2010年06期
4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0期
5 王玉兰;简论中国古代天道观对生态美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吴承笃,徐瑾琪,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9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皓;;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沉重话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汉儒 黄孝谋;广西民院“生态美学”绽放异彩[N];广西日报;2005年
2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一峰;打造产业人才生态美学高地[N];杭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晓林;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上的独特声音[N];广西日报;2005年
9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6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8 韩女子;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党振峰;生态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反思及其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3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