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思想及其理论效应——兼及中国思想中“情”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01-10 10:21
  康德的道德律有着明显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诉求,近乎不矛盾律;判断力批判中的"共通感"思想也在谋求审美活动(也可以说是感性活动)诉诸的形式规律。在共通感思想中可以看到针对感性领域的知性判断在逻辑意义上对于普遍性和规范性的寻求,实践理性可以看作是判断力所做的一种朝向意志和道德决断的变形,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共通感具有经得住考验的沟通感性和理性、个人和公共性的理论作用,从汉娜·阿伦特到哈贝马斯都发挥了康德的这一理论,但这一理论的丰富性似乎还可以再拓展。借助康德的先验哲学视角,能够发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情"恰好具有事实和情感的二重性,也具有沟通感性和思维、个人和公共性的同等效力,尤其戴震提出的"情理相絜"的思想,可视为在中国思想里沟通实践、审美、伦理和政治诸领域的先验公理,这也提供了对康德共通感思想的一种更为彻底的推进作用,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思想的一种刺激和发挥。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共通感”到底是什么?
二、共通感问题的理论效应
三、共通感理论和中国思想中“情”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J]. 周黄正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本文编号:2968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68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