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陶瓷设计中“流”与“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15:46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陶瓷设计中的“流”和“执”。通过梳理不同时期陶瓷设计中“流”和“执”的演变历程,分析陶瓷设计中“流”和“执”的设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它的变化和发展,来探讨新时期的陶瓷设计中“流”和“执”的设计。“流”和“执”作为陶瓷器物的重要部件,在陶瓷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流”和“执”的形式是否优美,实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器物本身。本文主要从“流”和“执”的源流、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分析探讨陶瓷设计中的功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今后的设计作铺垫。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陶瓷设计中“流”与“执”的研究


唐代,凤首壶

陶瓷设计中“流”与“执”的研究


宋代,执壶

曲线,线条,雍正时期,陶瓷


明人对优雅、精致的审美追求。代是一个满族和汉族相融合的时期,因此,审美风尚更为独特,具有代表性的康熙期都有所不同。康熙时期以提拔、大方为美,陶瓷在形态上表现为“刚健”,线条如棒捶瓶;雍正时期,讲究淡雅、温润,陶瓷在形态设计中有“雅致、清秀”的特形态优美,如天球瓶;乾隆时期,追求奇巧精异,流行模仿他物,陶瓷的形态的主精巧”,如转颈瓶。所以,清代“流”与“执”的设计也带有这些特点。如清代的玉流纤细优美,多呈 S 形,线条流畅。壶把的高度一般低于壶口,曲线弧度大,线条壶把设计整体呈现雅致、大方的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形式与内涵——论陶瓷盏托到盖碗的设计演变[J]. 赵兰涛,张文倩.  陶瓷学报. 2016(04)
[2]从饮酒看元代社会及审美风尚[J]. 张婉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9)
[3]浅谈汉代“以大为美”的审美风尚[J]. 高甜甜.  青春岁月. 2013(13)
[4]明清宫廷紫砂的风采[J]. 潘春芳.  收藏界. 2013(07)
[5]元代陶瓷器皿的功能及美学特征[J]. 张玉山.  中国陶瓷. 2012(12)
[6]浅谈萨珊波斯王朝艺术对唐朝的影响[J]. 高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从“功能”因素看壶类器物的造型发展史[J]. 蒋炎.  陶瓷学报. 2007(02)
[8]壶嘴的涎水与克服[J]. 何炳钦.  中国陶瓷工业. 1997(04)
[9]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J]. 冯先铭.  文物. 1963(01)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D]. 高纪洋.苏州大学 2012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 徐英.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元明清陶瓷壶流造型特征的演变研究[D]. 潘净晶.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
[2]唐代至五代时期瓷执壶器形分析[D]. 张梦珂.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唐代至清代陶瓷执壶造型演变研究[D]. 张莹莹.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4]文明的对话与互动[D]. 叶茹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5]陶瓷造型细节设计研究[D]. 鲍豫飙.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6]元至明初中原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状况研究[D]. 张欢.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7]陶瓷器皿把持形式研究[D]. 周莉.中国美术学院 2012
[8]唐明之间中国瓷质酒具造型演变的规律[D]. 孙金玲.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9]关于我国传统陶瓷饮水器具形态演化的研究[D]. 龚晓芸.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7



本文编号:2968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68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