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经验的凸显

发布时间:2017-04-11 04:18

  本文关键词:审美经验的凸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清小说评点的出发点是评点者的文本阅读,而其目的则是引导其他读者的阅读活动。本文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围绕阅读审美经验展开,认为对阅读审美经验的探讨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中最具有核心意义和价值的理论。评点者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阅读审美经验为核心,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阅读范式;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文本与读者审美经验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小说艺术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阅读审美经验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明清小说评点的兴盛标志着小说阅读的自觉,小说阅读与传统经史的阅读不同,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小说阅读在本质上可称之为是一种审美活动。评点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既倡导“细读”,注重阅读方法的多样化和阅读过程的展现,具有鲜明的文本意识;同时又侧重从心理层面去解释读者的审美经验,高扬“读者精神”。 明清小说评点对小说阅读之“乐”的重视,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心学理论的兴起和市民娱乐文化的蔓延导致了社会整体求“乐”语境的产生。在这一语境下,通俗小说得以大规模地出版和传播,其读者群体也遍布社会各阶层,他们抱着一种极强的求“乐”心态去阅读小说,然而小说却仍因其“娱乐性”的特质居于文化权力的底层。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一方面肯定了小说文本的“娱乐”特质,并对这一特质的生成机制做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从本体论的角度为小说正名;另一方面则从价值论的角度指出优秀的小说可寓教于乐,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既然小说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成为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应该积极参与和体验文本,能透过文本表层发掘出深层意蕴,并从评点中领悟到有效的阅读方法。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不同时空存在方式中读者的审美经验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并指出阅读环境、阅读方式与读者审美经验之间的互动关系。小说文本会通过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小说语言等因素对读者审美经验进行积极调动,因此衡量一部小说艺术成败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其能否积极有效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快感。事实上,正是在与读者审美经验的互动中,明清小说评点总结了小说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视角的美学原则;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与小说语言的相关理论;从而完成了小说艺术理论的构建。 明清小说评点在肯定读者求“乐”欲求的同时,也注意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因此,小说评点最终的理论诉求,是要实现对审美经验的超越。在阅读活动中,这种超越体现为理性的参与,对小说的阅读从感性审美出发,最后则走向理性认知,但这种理性必须为情感服务,帮助读者培养起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敏锐的审美判断力。从小说的社会功能着眼,明清小说评点对美与道德、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道德是评价读者审美趣味的重要维度;并在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表现出“理”与“文”的互相牵绊,体现了其政治批评的复杂性。 明清小说评点既重视审美经验,又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这不但体现了评点者敏锐的审美判断力,也显现出评点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的文学批评在借鉴明清小说评点的遗产时,不在于学其“形”,而在于学其“神”,即以阅读审美经验作为批评的基点,提倡批评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与大众读者的关联性,更好地发挥文学批评在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 阅读美学 审美经验 阅读快感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28
  •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15-21
  • (一) 研究对象15-16
  • (二) 研究方法16-20
  • (三) 研究意义20-21
  •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21-2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22-2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23-24
  • (三) 研究述评24
  • 三、本文的思路和框架24-28
  • 第一章 阅读的自觉:阅读美学的理论起点28-66
  • 第一节 阅读和导读29-43
  • 一、评点与阅读29-35
  • 二、评点与导读35-43
  • 第二节 文本意识的自觉43-53
  • 一、文学性:评点的对象43-46
  • 二、细读:评点的方法46-49
  • 三、形式:评点的重心49-52
  • 四、对话:评点的旨归52-53
  • 第三节 读者精神的兴起53-66
  • 一、读者的阅读审美经验53-55
  • 二、作为“知音”的读者55-58
  • 三、“评”与“改”58-62
  • 四、对话“接受美学”62-66
  • 第二章 阅读之“乐”:阅读美学的生成语境66-100
  •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繁荣67-78
  • 一、明清小说的出版和传播67-71
  • 二、明清小说的读者群体71-78
  • 第二节 娱乐精神的勃兴78-89
  • 一、末世的绝望与逃遁78-82
  • 二、心学理论与文人性情82-85
  • 三、市民文化与享乐心态85-89
  • 第三节 阅读即审美89-100
  • 一、阅读之“乐”89-95
  • 二、小说话语权的确立95-100
  • 第三章 阅读范式的构建:审美经验的主体维度100-132
  • 第一节 理想的读者101-112
  • 第二节 阅读过程:读者的时间维度112-123
  • 一、评点者与意想中的读者113-116
  • 二、阅读进行式与阅读完成式116-118
  • 三、一气读之与阅读的间断118-120
  • 四、一次性阅读与反复细读120-123
  • 第三节 阅读方法:读者的空间维度123-132
  • 一、阅读环境与审美经验123-125
  • 二、阅读方式与审美经验125-132
  • 第四章 小说理论的探讨:审美经验的文本维度132-168
  • 第一节 文本叙述与阅读快感133-146
  • 一、叙述结构与阅读快感133-139
  • 二、叙述节奏与阅读快感139-143
  • 三、叙述视角与阅读快感143-146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理论与阅读快感146-156
  • 一、人物之“美”146-149
  • 二、人物认同的模式149-153
  • 三、人物与环境153-156
  • 第三节 小说语言与阅读快感156-168
  • 一、叙述语言157-161
  • 二、人物语言161-164
  • 三、特殊语言164-168
  • 第五章 审美经验的超越: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诉求168-202
  • 第一节 从求“乐”到求“知”169-179
  • 第二节 审美趣味的净化:美与道德179-191
  • 一、“逐奇”与“尚实”179-181
  • 二、仁:至德要道181-183
  • 三、“情”与“淫”183-186
  • 四、“暴力”与“侠”186-188
  • 五、审美化的道德188-191
  • 第三节 小说审美与意识形态191-202
  • 结论 明清小说评点的当代启示202-213
  • 一、小说评点的形式特征202-207
  • 二、小说评点的当代意义207-210
  • 三、小说评点的当代命运210-213
  • 参考文献213-219
  • 致谢219-220
  • 个人简历和学术成果2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的理论建树[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杨广敏;张学艳;;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洪;《聊斋》评论的双璧──冯镇峦、但明伦评点衡估[J];蒲松龄研究;1994年04期

4 宋莉华;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5 黄霖;《新刻绣像批评金梅》评点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6 张曙光;;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理论阐释[J];船山学刊;2012年01期

7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聂付生;论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洪雁;高日晖;;从期待视野看金圣叹评点《水浒传》[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石麟;古代小说评点派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心浩;明清小说评点范畴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经验的凸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8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