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美学本质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的美学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美,应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以马克思美学思想观照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理解和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维度。 本文首先从梳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和谐与美的思想着手,讨论了和谐社会与美的关系。立足马克思主义视角,指出了在马克思视野中和谐与美是高度统一的,并进一步从人的感觉解放、人与对象在活动中的生成、占有而非失去对象、人的尺度这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所要追求的美的具体内涵。对照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人的类本质的观照,单纯将自然作为对象性存在,在社会存在中个人主体性的失落,等等。同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立足马克思美学视野,提出了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即,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观照中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以生态的观念真正建立自然与人的对话关系;在社会存在中重建个人主体性。 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多重关系上实现美与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美学思想所指出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具有的美的蕴含,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8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与美8-15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美学旨趣8-10
- 一、中国传统社会和谐观与美学思想的生成同一8-9
- 二、中国传统社会和谐观念中美的具体蕴涵9-10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美学取向10-12
- 一、西方传统文化对“美在和谐”的普遍认识10-11
- 二、西方传统文化和谐美认识对后世的影响11-12
-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美学意蕴12-15
- 一、和谐社会是美学观念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体现12-13
- 二、新的历史语境下和谐社会追求与美学理想的共生13-15
- 第二章 马克思视野中的社会和谐与美15-26
- 第一节 马克思视野中和谐与美的统一15-18
- 一、美与人类社会和谐理想的结合合乎历史规律15-16
- 二、社会和谐的实现必然是社会审美理想的实现16
- 三、全面占有人的本质规定着社会和谐的美的追求16-17
- 四、主观能动的审美诉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17-18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追求中的美18-26
- 一、人的感觉解放18-20
- 二、人与对象在活动中的生成20-22
- 三、占有而非失去对象22-24
- 四、美作为人的一种尺度24-26
- 第三章 马克思美学视野中的当代社会批判26-42
- 第一节 缺乏对人的类本质的观照26-33
- 一、社会生产中美感缺失26-31
- 二、社会交往中美感弱化31-33
- 第二节 自然作为单纯的对象性存在33-36
- 一、人的实践能力的滥用33-35
- 二、传统“环境”观念下的主体无限扩张35-36
- 第三节 个人主体性的失落36-42
-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主体性的消解36-38
- 二、特定历史对个人主体性的剥夺38-40
- 三、符号消费对个人主体性的蒙蔽40-42
- 第四章 马克思美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42-51
- 第一节 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观照中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42-45
- 一、在社会生产中构建美与和谐42-43
- 二、在社会交往中构建美与和谐43-45
- 第二节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新生态观念45-47
- 一、在自然美研究中引入生态观念45-46
-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46-47
- 第三节 在社会存在中重建个人主体性47-51
- 一、发掘历史传统的积极因素,祛除桎梏主体性构建的文化积习47-48
- 二、引导公共期待视野,,解脱主体性构建的时代束缚48-49
- 三、厘清多种文化的推拉因,明晰主体性的构建方向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锦屏;《列宁选集》简介[J];哲学研究;1960年Z1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关于学习外语的部分论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7年01期
3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重大贡献[J];哲学研究;1980年10期
4 周原冰;;关于“医德学”的一封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1年04期
5 鲁家果 ,刘长久;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会的情况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6 王贵书;马克思主义和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若干历史情况[J];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S1期
7 夏甄陶;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2期
8 陈必信 ,王云波;鲁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伟大贡献[J];鲁迅研究月刊;1983年10期
9 王幼殊;;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陈步;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2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N];陕西日报;2007年
3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4 连小芳邋王健;纲领性文件带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N];宁夏日报;2007年
5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实践是个大问题[N];常德日报;2009年
6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的时代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阮直;经典的阅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8 陇东学院 高新民;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N];陇东报;2011年
9 实习生 王姣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政治学所 王一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的美学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