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视域下庄子养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2:19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庄子养生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源于人对于自我生存状态的焦虑,此种焦虑在很久之前便催生了养生文化,庄子养生思想便是其中影响颇大的一套理论体系。基于此种亲缘性,以生态美学视域观照庄子养生思想,不仅对庄学和养生文化研究有所裨益,也丰富了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为当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的解决提供思想智慧。本文将以生态美学为观照视域,运用生态现象学方法对庄子养生思想中达生和卫生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意义,分析庄子养生思想研究的现状,介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第二部分:生态美学与养生。首先阐述了生态美学的基本哲学支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范畴。继而介绍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及其养生原则,最后指出生态美学与养生存在着哲学基调的共通性、需要领域的重合性和最高境界的一致性三个维度的统一。 第三部分:道。主要讨论了道的特性以及庄子之“道”与海德格尔“存在”的共通性。 第四部分:达生。详细阐述了“心斋”、“坐忘”两种修炼功夫,并指出“游”有“游身”、“游心”、“游道”三重涵义,认为“游”是庄子的审美生存方式,论述了人由“不在家”状态返回“故国家园”的过程。 第五部分:卫生。阐明了“卫生之经”由守一而履道而行,进而超然于利害得失之外,由虚静而化物,使生命达于本真、自然状态的过程。并把虚静之心与“思”作了比较,认为物化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觉弃绝。 最后是结语,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中,建立在“道”的本体论基础上的庄子养生境界的的达成,便是对“故国家园”的追寻,在此家园之中,存在显现,真理敞开,人达于本真、自然之状态。
【关键词】:生态美学 庄子 养生 达生 卫生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4;B22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8-9
  • 一、选题的理由8-9
  • 二、选题的意义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3
  • 一、国外研究现状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3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性13-16
  • 一、研究内容13-14
  • 二、研究方法14
  • 三、创新性14-16
  • 第二章 生态美学与养生16-24
  • 第一节 生态美学16-19
  • 一、生态存在论——生态美学最基本的哲学支撑17
  • 二、生态系统的审美——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17-18
  • 三、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18-19
  • 第二节 养生19-21
  • 一、传统养生理论20-21
  • 三、传统养生的原则21
  • 第三节 生态美学与养生的统一性21-24
  • 一、哲学基调的共通性21-22
  • 三、需要领域的重合性22
  • 三、最高境界的一致性22-24
  • 第三章 道:庄子养生本体论24-28
  • 第一节 道的特性24-26
  • 第二节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道26-27
  • 一、虚无性26-27
  • 二、构成性27-28
  • 第四章 达生:庄子的养生境界论28-38
  • 第一节 心斋:无外物之扰,无师心之弊28-31
  • 一、一志:耳止于听,心止于符28-30
  • 二、虚:听之以气30-31
  • 第二节 坐忘:丧我、无己之境31-33
  • 一、离形:忘身、忘年31-32
  • 二、去知:去成见、去心机32-33
  • 第三节 游:游物、游心、游道33-34
  • 一、游身:自然无为33
  • 二、游心:无待之游33-34
  • 三、游道:撄宁无毁34
  • 第四节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达生之境34-38
  • 一、游——庄子的审美生存方式34-35
  • 二、家园之思35-38
  • 第五章 卫生:庄子的养生实践论38-44
  • 第一节 卫生之经38-41
  • 一、守一38-39
  • 二、履道而行39
  • 三、超然于利害得失之外39-40
  • 四、虚静与物化40-41
  • 第二节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卫生之经41-44
  • 一、虚静之心与“思”41
  • 二、物化——人类中心主义的弃绝41-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50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程;;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专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鹿彬;;何谓“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J];长城;2010年06期

4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0期

5 王玉兰;简论中国古代天道观对生态美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吴承笃,徐瑾琪,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9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皓;;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沉重话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汉儒 黄孝谋;广西民院“生态美学”绽放异彩[N];广西日报;2005年

2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一峰;打造产业人才生态美学高地[N];杭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晓林;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上的独特声音[N];广西日报;2005年

9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6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8 韩女子;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党振峰;生态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反思及其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庄子养生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0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