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壮民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

发布时间:2017-04-16 12:15

  本文关键词:壮民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壮族常被认为是最汉化的民族和没有特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席卷中国的今天,不仅壮族、很多少数民族甚至汉族的民族的形象问题和身份问题都成了“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鲜明的民族形象,赋予自身明确的民族身份,超越“面目模糊”、“身份不明”所带来的精神困惑和忧虑,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智慧和生存意义的问题。论文关注广西主体民族壮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以花山壁画、铜鼓、壮锦、绣球为例,阐明壮族形象的审美建构,是以古老的、传统的、经典的壮族文化事项作为原型,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和运用,从而高度象征性地重建了壮民族形象。符号化的花山壁画、铜鼓、壮锦、绣球虽同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物,但因其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而从不同的维度建构了古老的、神圣的、美丽的、浪漫的壮民族形象。论文关注把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嵌入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审美实践和文化实践,主要分析以下问题:历经千年的民族文化事项为何没有消失殆尽,反而以艺术变体的符号化新形式在当下语境中继续延传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建构着本民族文化身份?花山壁画、铜鼓、壮锦、绣球同为壮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各从什么方面表征和建构壮民族形象?壮族作为广西的主体民族,如何在现代性条件下既能凸显壮族的“壮性”又能凸显广西的“桂性”,并使两者达到融合统一?这些来自过去的文化事项如何在现代性条件下架起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当代少数民族共有的“面目模糊感”和“身份丧失感”?
【关键词】:壮民族形象 审美建构 文化符号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9-11
  • 一、研究的缘起9-10
  • 二、研究的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11-17
  • 一、关于公共空间中壮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11-15
  • 二、关于壮民族形象的研究15-17
  • 第三节 研究的条件和方法17-19
  • 一、研究的条件17-18
  • 二、研究的方法18-19
  • 第一章 花山壁画与壮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19-36
  • 第一节 都市公共空间中的符号化花山壁画19-25
  • 一、广场雕塑19-20
  • 二、建筑装饰物20-22
  • 三、民族工艺品22-25
  • 第二节 花山壁画的神圣原型25-30
  • 一、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25-27
  • 二、花山壁画:圣化的空间27-30
  • 第三节 古老壮族:花山壁画与壮族形象的审美建构30-36
  • 一、民族文化符号与文化身份建构30-31
  • 二、花山壁画:民族古老形象的表征31-35
  • 三、小结35-36
  • 第二章 铜鼓与壮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36-54
  • 第一节 都市公共空间中的符号化铜鼓36-45
  • 一、广场雕塑36-37
  • 二、建筑装饰物37-41
  • 三、装饰图案与艺术背景41-43
  • 四、民族工艺品43-45
  • 第二节铜鼓的审美特征45-50
  • 一、铜鼓的神圣庄严的特征45-47
  • 二、铜鼓:优美与崇高的双重并置47-50
  • 第三节 神圣壮族:铜鼓与壮族形象的审美建构50-54
  • 一、仪式性50-51
  • 二、崇高性51
  • 三、权威性51-52
  • 四、小结52-54
  • 第三章 壮锦与壮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54-72
  • 第一节 都市公共空间中的符号化壮锦54-61
  • 一、建筑装饰物54-57
  • 二、舞台背景57-58
  • 三、民族工艺品58-61
  • 第二节 壮锦:民族的审美符号61-68
  • 一、壮锦:有意味的形式61-64
  • 二、壮锦与其它三大名锦64-68
  • 第三节 美丽壮族:壮锦与壮族形象的审美建构68-72
  • 一、形式美68-69
  • 二、内在美69-70
  • 三、意蕴美70-71
  • 四、小结71-72
  • 第四章 绣球与壮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72-88
  • 第一节 都市公共空间中的符号化绣球72-81
  • 一、建筑装饰物72-75
  • 二、舞台背景75-77
  • 三、城市节庆景观装饰77-79
  • 四、民族工艺品79-81
  • 第二节 绣球的文化内涵81-84
  • 一、从兵器到娱乐81
  • 二、从娱乐到爱情信物81-82
  • 三、从爱情信物到文化符号82-84
  • 第三节 浪漫壮族:绣球与壮族形象的审美建构84-88
  • 一、壮之“媒”84-85
  • 二、壮之“情”85
  • 三、壮之“韵”85-86
  • 四、小结86-88
  • 结语88-90
  • 参考文献90-93
  • 致谢9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辉;;当代审美中的民族形象[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09期

2 张蕊;刘迅;;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形象的电影重塑[J];电影文学;2013年20期

3 史可扬;;历史剧与民族形象的建构[J];中国电视;2010年09期

4 华船;;鄂尔多斯的黄昏[J];民族音乐;2012年06期

5 蔡星仪;;国画与国魂[J];美术观察;2008年07期

6 王素芳;;新世纪影像中的民族形象建构——从《赛德克·巴莱》的几点争议说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张越;孙斐;;浅谈意境与动画造型设计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8年08期

8 熊小川;;论中国内地幻想片的缺失与需求[J];电影文学;2009年09期

9 郑奕勉;;从法国博物馆管理看我国博物馆管理改进之处[J];大众文艺;2012年10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尚辉;当代审美中的民族形象[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国平;构建新的国家电影网迫在眉睫[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长妮;壮民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王贝;中国人物画中少数民族形象的艺术性表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壮民族形象的现代审美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