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7 03:00
本文关键词: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窑变工艺陶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陶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情感,窑变陶瓷亦是如此。符号学是当代人文科学的前沿理论思潮之一,是以文化为研究范围的重要方法论。本文将符号学理论与中国陶瓷窑变艺术文化的美学分析相结合,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对中国陶瓷中的窑变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与探讨。 首先,本文细致具体地分析窑变陶瓷中的各种符号,它们是窑变陶瓷之所以被称为窑变的符号特征,包括工艺符号、色彩符号、肌理符号,并揭示他们的基本属性——偶然性、象征性、任意性、非现实模仿性和艺术表现型等。其次,通过对中国陶瓷的历时研究,使窑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程得以清晰地呈现,从而更加深入立体的揭示陶瓷窑变符号深厚的内涵及其形成基础。窑变器物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涵摄儒释道的人文精神和当下的审美话语。最后,运用符号学衍生出的艺术符号美学基本理论,阐释窑变陶瓷的符号美学特征。窑变艺术形式具有有机性、偶然性、动态性和生长性,它与生命形式是同构的,如同一个生命体,妙造于自然,圆融和谐,气韵生动,是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直观性与他性的统一体,并展现出无限幻妙的象外之境。窑变陶瓷符号是一种艺术幻象,它的表现形式是虚幻景致。此外,它还有“诗”这一“二级幻象”。 本文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对陶瓷窑变符号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解读,探究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特征与内涵。
【关键词】:陶瓷 窑变 符号学 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5;J5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2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7-8
- 1.2 研究对象和本领域的研究现状8-10
- 1.2.1 研究对象8
- 1.2.2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8-10
- 1.3 艺术符号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0-12
- 2 陶瓷窑变符号的构成与基本属性12-18
- 2.1 窑变的工艺符号12-14
- 2.2 窑变的色彩符号14-16
- 2.3 窑变的肌理符号16-18
- 3 陶瓷窑变符号内涵的形成基础18-34
- 3.1 社会经济及烧造技术18-25
- 3.1.1 唐及五代的偶然为之和不可控的窑变18-19
- 3.1.2 宋代以钧窑为代表的窑变19-21
- 3.1.3 明清以来各地窑口对窑变自主性的追求21-23
- 3.1.4 当代对窑变的传承和发展23-25
- 3.2 窑变器物背后的传统文化25-29
- 3.2.1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自然天成25-27
- 3.2.2 “妙悟”“游” ——禅宗思想的影响27-28
- 3.2.3 宋代理学思想28-29
- 3.3 “窑变”的美学追求29-34
- 3.3.1 色彩美29-31
- 3.3.2 肌理美31-32
- 3.3.3 幻化美32
- 3.3.4 人文美32-34
- 4 窑变陶瓷的符号美学特征34-39
- 4.1 窑变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的同构性——暗喻34-35
- 4.1.1 圆融和谐,浑然天成——有机性34
- 4.1.2 天工开物,妙造自然——偶然性34-35
- 4.1.3 气之动物,,气韵生动——动态性35
- 4.1.4 得意忘象,象外之境——生长性35
- 4.2 窑变符号艺术幻象的特征35-39
- 4.2.1 窑变艺术幻象的直观性——可感性和生动的形象性35
- 4.2.2 窑变艺术幻象的他性35-39
- 4.2.2.1 虚幻景致——虚幻空间的表现形式36-37
- 4.2.2.2 画中有诗——窑变艺术的二级幻象37-39
- 5 结论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43-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亭;;钧瓷文化琐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2 刘东;石湾窑窑变釉的科学美与艺术美[J];佛山陶瓷;2002年03期
3 赵青云;;关于钧窑与汝窑的若干问题[J];华夏考古;1991年04期
4 肖绚;李兴华;;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5 孙国丹;王玉婷;;浅谈装饰艺术的肌理形态美[J];内江科技;2006年05期
6 郝玉香;中国陶瓷艺术与佛教文化[J];南都学坛;2001年05期
7 王庆斌;;宋代钧瓷的艺术特征及其设计探析[J];民族艺术;2010年03期
8 徐建华;;分相艺术釉釉泡缺陷形成机理的探讨[J];江苏陶瓷;2008年01期
9 丁建中;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因素[J];陶瓷工程;1998年06期
10 任星航;;唐代——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时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飞;艺术设计符号的形式、意义及运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张小丽;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研究古钧瓷的物理性能和呈色机理[D];郑州大学;2007年
3 龚芸;关于雕塑的符号思考[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