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美欣赏的中介性
本文关键词:试论审美欣赏的中介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审美欣赏是一种具有中介性的特殊审美活动。中介性主要指处在间接环节的事物,具有沟通两端事物的特征及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转化、沟通与融合 的中间状态。充当中介性的事物自身处于一种独立状态,才能发挥沟通两端事物的桥梁作用,否则它附属于双方的任何一方,这起不到沟通作用。两个事物由于具有类似的审美属性,因而在美的形式上可以相互转换。在事物之间的沟通过程中,都趋向于最高的审美理想,因而可以实现了同一的审美目的。可以说,这种沟通的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过渡性媒介,实现包含同一目的新事物。总而言之,一般物质媒介与现代传媒是中介性的媒介基础,沟通性是中介的动态活动特征,转换性是中介的活动特征,同一性是中介的最终目的。本论文的主体内容便是围绕中介的这四个重要特征展开论述。 中介媒介物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带有所沟通对象双发都具有审美特征与价值属性,这也是审美欣赏能发生效应所具有的客观物质基础。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物质媒介与心理中介因素,它们积极参与欣赏活动中去,积极沟通着审美主客体。因此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它们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审美中介性的主客体同构作用,这为一般审美欣赏扩大了范围、对象;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欣赏视野,进一步拉近了审美欣赏主体与审美艺术的时空以及心理距离。 审美欣赏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内在心理转换的活动,处于一种感性与理性,情感知觉力与审美想象力,具象与抽象思维活动状态。因而,现代的审美欣赏,主要呈现一种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情感理解、评价与领悟审美客体形式美的特征为美感内容的动态化审美活动。 审美欣赏作为一个有机的活动,存在着具有普遍形式特征的情感体验的中介环节。审美主体的欣赏活动主要通过情感体验方式,把理解、感知、想象、认识等审美因素统一起来,实现普遍的共同感的审美目的与较高的思想境界。总之,审美欣赏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最高的审美理想与境界。
【关键词】:审美欣赏 中介性 沟通性 转换性 同一性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 审美欣赏及其中介性的一般定义7
- (二) 康德审美判断力的中介性7-8
- (三)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8-9
- 一、审美欣赏活动的媒介性特征9-12
- (一) 审美中介的物质媒介特征9
- (二) 现代审美欣赏的物质媒介特征9
- (三) 审美欣赏活动的内在心理媒介9-12
- 二、审美欣赏沟通的审美主客体多层面的审美关系12-18
- (一) 审美欣赏主客体的多层面沟通关系12-14
- (二) 艺术形象在审美中的沟通性作用14-15
- (三) 审美形式:意蕴层面上整个艺术欣赏的中介环节15-17
- (四) 审美欣赏对生命体验与艺术形式的沟通17-18
- 三、审美欣赏中思维形式的转换性18-24
- (一) 形象思维的转换功能18-20
- (二) 社会共通性思维的转换性20-22
- (三) 审美欣赏中思维定势的潜在的转换性22-24
- 四、审美情感体验的普遍形式及审美同一性24-30
- (一) 欣赏活动的生命体验对于审美主客体的同构性24-25
- (二) 审美中的情感体验的中介性25-26
- (三) 审美理想的最高同一性26-27
- (四) 情感体验中的普遍形式——艺术形式的同一性27-30
- 结语30-33
- 注释33-34
- 参考文献34-35
- 后记35-37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陈其海;;蒲松龄德性品质的审美体现[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5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庄丽娥;;厦门地域性建筑创作特征探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10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健;;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佩环;景观概念设计中审美重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审美欣赏的中介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