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4 17:13
“魏晋风度”这一中国古典士人生活态度的界定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本文力图从生态美学的学术视野出发,以生态审美观来对“魏晋风度”进行新的阐发,发掘魏晋六朝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同时也从士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来探讨“魏晋风度”的美学精神。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视角的转变,即采用一种生态美学立场的“关系性视角”。前人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多强调主体主义,多关注魏晋士人的人格境界、精神风采、文艺生活,以及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风貌等围绕“人”而展开的对象,即使说到自然美,也将其多作为“人”的衬托与背景来谈,而这种传统的研究思路值得再探讨。本文认为,士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平等、亲近的审美关系是解读“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魏晋风度”之美并不局限于士人的个体人格,更流溢到人与自然、宇宙相谐的感性关系,这是一种与天地合德的美学境界,这从历史背景、玄学思潮、审美实践等层面都可得到论证,因而有必要对“魏晋风度”从生态审美的“关系性视角”来展开系统的讨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其一,本文从历史材料出发,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具体文献去论证“魏晋风度”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注重论据的严密性、丰富性。其二,重...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一节 “魏晋风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魏晋风度”的文化研究
2. “魏晋风度”的美学研究
3. “魏晋风度”研究的关注重心与忽略遗漏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渐近自然”
1.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意趣
2. 文艺才情中的自然意趣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自然审美观念
1. “自然观”释义
2. 两汉时期的自然观
3. 魏晋时期的自然观
4. 魏晋时期亲和自然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阐释
1. 关系性视角
2. 生态审美观
3.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二章 魏晋六朝时期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成因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庄园经济的发展
1. 门阀世族的形成与自然审美
2. 庄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审美
第二节 永嘉南渡与南方开发
1. 永嘉南渡
2. 南方开发
第三节 玄学的兴盛与佛教、道教的影响
1. 玄学的兴盛
2. 佛教的影响
3. 道教的影响
第三章 “魏晋风度”与士人的生态审美生活
第一节 玄学清谈与人物品藻
1. 玄学清谈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人物品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二节 游心艺文与流连园林
1. 游心艺文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流连园林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三节 服食养生与嗜酒任诞
1. 服食养生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嗜酒任诞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节 纵情山水与隐逸生活
1. 纵情山水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隐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章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生活的特征与生态美学感悟
第一节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特征
1. 关于生态审美活动中士人主体的态度特征
2.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情境特征
3.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方式的特征
4.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理论指引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魏晋六朝士人的生态审美感悟
1. 对“生生”之德的生态审美感悟
2. 对物我相通的生态审美感悟
3. 对自然时空的生态审美感悟
4. 对自然之真的生态审美感悟
第五章 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生活的一个典型
1. 生态审美生活
2.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生活
3.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意蕴的价值评价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与争论
2. “魏晋风度”:反思审美化生活的非生态性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生活美学
1. 生活美学
2. “魏晋风度”:生态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 祁海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境界论与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J]. 张文. 学习与探索. 2017(12)
[3]生态智慧视野中的洪灾问题[J]. 程相占. 生态学报. 2016(16)
[4]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 程相占.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5]论审美霸权——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反思[J]. 马草. 东岳论丛. 2016(05)
[6]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J]. 阿诺德·伯林特,李素杰. 东岳论丛. 2016(04)
[7]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J]. 刘悦笛.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0)
[8]中国古代自然概念与Nature关系之再检讨——以《周易正义》为个案[J]. 李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9]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 程相占.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5)
[10]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及其当代价值[J]. 曾繁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博士论文
[1]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的生态审美意蕴[D]. 黄沁茗.武汉大学 2012
[2]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 王小燕.南开大学 2010
[3]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 仪平策.山东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455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一节 “魏晋风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魏晋风度”的文化研究
2. “魏晋风度”的美学研究
3. “魏晋风度”研究的关注重心与忽略遗漏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渐近自然”
1.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意趣
2. 文艺才情中的自然意趣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自然审美观念
1. “自然观”释义
2. 两汉时期的自然观
3. 魏晋时期的自然观
4. 魏晋时期亲和自然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阐释
1. 关系性视角
2. 生态审美观
3.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二章 魏晋六朝时期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成因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庄园经济的发展
1. 门阀世族的形成与自然审美
2. 庄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审美
第二节 永嘉南渡与南方开发
1. 永嘉南渡
2. 南方开发
第三节 玄学的兴盛与佛教、道教的影响
1. 玄学的兴盛
2. 佛教的影响
3. 道教的影响
第三章 “魏晋风度”与士人的生态审美生活
第一节 玄学清谈与人物品藻
1. 玄学清谈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人物品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二节 游心艺文与流连园林
1. 游心艺文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流连园林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三节 服食养生与嗜酒任诞
1. 服食养生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嗜酒任诞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节 纵情山水与隐逸生活
1. 纵情山水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隐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章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生活的特征与生态美学感悟
第一节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特征
1. 关于生态审美活动中士人主体的态度特征
2.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情境特征
3.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方式的特征
4.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理论指引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魏晋六朝士人的生态审美感悟
1. 对“生生”之德的生态审美感悟
2. 对物我相通的生态审美感悟
3. 对自然时空的生态审美感悟
4. 对自然之真的生态审美感悟
第五章 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生活的一个典型
1. 生态审美生活
2.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生活
3.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意蕴的价值评价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与争论
2. “魏晋风度”:反思审美化生活的非生态性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生活美学
1. 生活美学
2. “魏晋风度”:生态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 祁海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境界论与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J]. 张文. 学习与探索. 2017(12)
[3]生态智慧视野中的洪灾问题[J]. 程相占. 生态学报. 2016(16)
[4]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 程相占.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5]论审美霸权——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反思[J]. 马草. 东岳论丛. 2016(05)
[6]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J]. 阿诺德·伯林特,李素杰. 东岳论丛. 2016(04)
[7]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J]. 刘悦笛.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0)
[8]中国古代自然概念与Nature关系之再检讨——以《周易正义》为个案[J]. 李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9]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 程相占.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5)
[10]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及其当代价值[J]. 曾繁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博士论文
[1]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的生态审美意蕴[D]. 黄沁茗.武汉大学 2012
[2]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 王小燕.南开大学 2010
[3]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 仪平策.山东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4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0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