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与环境美学话语批判
发布时间:2021-07-13 20:15
环境美学作为建立在"自然美"基础上并且融合主体对环境审美感性体验的理论学科,伴随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审美现代性的话语批判而不断延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环境问题的出现源自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资产阶级建立在"利益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此语境中,空间正义思想成为分析环境问题的良好策略,并在空间区隔、空间失衡等维度表征出环境正义话语,围绕主体形成环境、空间、审美等众多元素融合的"空间场"。从"空间场"中凸显出来的审美经验和美学知识构成当代环境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涵盖了主体对自然空间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构建了从"身体"感性经验,再到"空间"环境伦理的理论谱系,恢复了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主体感性之学的"原初"意义。与此同时,"空间场"塑造了具有公共性意义和批判价值的美学形态,并表征呈现为城市空间的环境反思、民族与边缘群体的环境理念以及另类空间中的自然环境3个维度,推动环境美学延展出一条从边缘到核心、从异质到共生的理论谱系。环境美学将在后现代文化空间中继续焕发理论活力。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与环境正义的理论融通
二、环境美学的空间向度与批判性建构
三、环境美学话语批判的表征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J]. 张箭飞,林翠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2]环境美学的兴起[J]. 陈望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另类空间[J]. M.福柯,王喆法. 世界哲学. 2006(06)
[4]现代化与协商一致[J]. J.-M.费里,江小平,宋经武. 国外社会科学. 1987(06)
本文编号:3282729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与环境正义的理论融通
二、环境美学的空间向度与批判性建构
三、环境美学话语批判的表征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J]. 张箭飞,林翠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2]环境美学的兴起[J]. 陈望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另类空间[J]. M.福柯,王喆法. 世界哲学. 2006(06)
[4]现代化与协商一致[J]. J.-M.费里,江小平,宋经武. 国外社会科学. 1987(06)
本文编号:3282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8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