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装帧设计的仪式感探究
发布时间:2021-08-30 19:46
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蕴含着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书籍阅读方式受到数字化阅读的影响下,在社会上出现纸质书籍将会被淘汰的说法;同时,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着仪式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仪式感”为介入点,来接引中国古籍装帧艺术。在文化的视域下、在审美心理学和仪式相关理论的框架里,在认识和把握古籍装帧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秉承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从设计学的角度,通过造型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古籍装帧设计仪式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表达方法作对应性分析,探究其形成的缘由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溯本求源,彰显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守正出新,呈现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时代气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研法以及对实物资料的考察、田野调查的体验与感悟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角度新、视野广,以中国古籍装帧艺术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表层、中层与底层三个层面作系统分析研究与仪式感的关系;从设计个案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社会文化,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新的研究方法和新成果。古籍装帧设计是一个重在“过程体验”中情感与精神得以生发与升华并具有...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籍装帧复制
像祭祀、祸福等字词都带有“示”字旁体示,以手持肉。”等等,这种带有仪式性的仪式情感——神圣感。《庄子 胠箧篇》曰:“昔者容成氏、大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而用之。”“结绳记事”不但有记事的作。《说文解字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这种“约誓”与“契约”就赋予了具“结绳”又为文字创制的前提条件。“(结是它是示意的,表明一定的内容,为以后[45]
阳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文体意识萌芽论略[J]. 林训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仪式感塑造在数字虚拟博物馆中的交互应用研究[J]. 姚琪. 美与时代(上). 2018(07)
[3]仪式场域转变与黎族传统工艺价值变迁[J]. 张君. 艺术评论. 2018(07)
[4]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 刘晓亮.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5]仪式与仪式话语研究的发展与演变[J]. 张洁. 现代交际. 2018(06)
[6]仪式整合: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的空间路径[J]. 龙柏林,刘伟兵. 新疆社会科学. 2018(02)
[7]价值观教育的仪式化机制[J]. 梁天屹,蔡瑶.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1)
[8]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J]. 蓝江.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2)
[9]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10]学校仪式及其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J]. 董树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博士论文
[1]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D]. 李树宜.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魏晋南北朝香炉研究[D]. 崔叶舟.山东大学 2018
[3]舞龙仪式的文化考察[D]. 刘鲲.苏州大学 2018
[4]仪式与晚商社会[D]. 杨谦.山东大学 2016
[5]《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D]. 张雁勇.吉林大学 2016
[6]论感通思维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D]. 杨锋刚.武汉大学 2015
[7]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研究[D]. 李敦庆.南京师范大学 2013
[8]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 郭华瞻.天津大学 2011
[9]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D]. 李秋香.河南大学 2010
[10]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 田增志.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仪式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苗保军.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贺州盘瑶仪式剪纸艺术特征研究[D]. 周莉.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仪式传播视野下祭孔大典的认同建构研究[D]. 柳静.郑州大学 2018
[4]审美仪式化:重构艺术的神圣性[D]. 韩雨晴.广西师范大学 2018
[5]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仪式的变化研究[D]. 李林珊.渤海大学 2017
[6]中国传统礼仪空间设计研究[D]. 闫兆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7]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D]. 谭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周代礼乐仪式与《诗经》宴饮诗[D]. 张雪松.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9]仪式感的现代性阐释[D]. 崔露什.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0]甲骨文的仪式性研究[D]. 廉珍.中国海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73392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籍装帧复制
像祭祀、祸福等字词都带有“示”字旁体示,以手持肉。”等等,这种带有仪式性的仪式情感——神圣感。《庄子 胠箧篇》曰:“昔者容成氏、大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而用之。”“结绳记事”不但有记事的作。《说文解字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这种“约誓”与“契约”就赋予了具“结绳”又为文字创制的前提条件。“(结是它是示意的,表明一定的内容,为以后[45]
阳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文体意识萌芽论略[J]. 林训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仪式感塑造在数字虚拟博物馆中的交互应用研究[J]. 姚琪. 美与时代(上). 2018(07)
[3]仪式场域转变与黎族传统工艺价值变迁[J]. 张君. 艺术评论. 2018(07)
[4]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 刘晓亮.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5]仪式与仪式话语研究的发展与演变[J]. 张洁. 现代交际. 2018(06)
[6]仪式整合: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的空间路径[J]. 龙柏林,刘伟兵. 新疆社会科学. 2018(02)
[7]价值观教育的仪式化机制[J]. 梁天屹,蔡瑶.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1)
[8]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J]. 蓝江.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2)
[9]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10]学校仪式及其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J]. 董树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博士论文
[1]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D]. 李树宜.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魏晋南北朝香炉研究[D]. 崔叶舟.山东大学 2018
[3]舞龙仪式的文化考察[D]. 刘鲲.苏州大学 2018
[4]仪式与晚商社会[D]. 杨谦.山东大学 2016
[5]《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D]. 张雁勇.吉林大学 2016
[6]论感通思维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D]. 杨锋刚.武汉大学 2015
[7]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研究[D]. 李敦庆.南京师范大学 2013
[8]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 郭华瞻.天津大学 2011
[9]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D]. 李秋香.河南大学 2010
[10]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 田增志.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仪式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苗保军.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贺州盘瑶仪式剪纸艺术特征研究[D]. 周莉.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仪式传播视野下祭孔大典的认同建构研究[D]. 柳静.郑州大学 2018
[4]审美仪式化:重构艺术的神圣性[D]. 韩雨晴.广西师范大学 2018
[5]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仪式的变化研究[D]. 李林珊.渤海大学 2017
[6]中国传统礼仪空间设计研究[D]. 闫兆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7]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D]. 谭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周代礼乐仪式与《诗经》宴饮诗[D]. 张雪松.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9]仪式感的现代性阐释[D]. 崔露什.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0]甲骨文的仪式性研究[D]. 廉珍.中国海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73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733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