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
本文关键词: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以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潮从对立到合流的历史演进为背景,西方两大美学主潮除了从不同的理论方向体现出对传统理性的转向外,也先后呈现出平行与交叉的关系形式。通过对以关注人类性灵生命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分析,以及重视语言符号形式的科学主义美学理论的阐释,可以洞见两大美学主潮在看待美学与艺术问题时人类同构性思维的存在,,从而达到认识人的精神与生命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并在理论上能以科学的方式,努力达到使生命与精神的对立得以消解的目的。如果站在整体的人的高度来看待这一趋向,也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克服对自身本质的片面理解而走向全面认识的伟大进步,也是美学从两军对阵走向辩证综合的显著标志。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西方美学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 形而上学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3-091
【目录】:
- ◆引言6-8
- ◆第一章: 历史的转向8-15
- ◆第二章: 经与纬的交界15-20
- ◆第三章: 性灵与符号的对话20-42
- ◆结论: 超越精神的二重性42-56
- ◆参考书目56-58
- ◆今后记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4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6 贾建匀;论美感与道德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张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于春玲;卢立峰;;和谐社会生态价值观的哲学反思——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启示[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杨庆隆;;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的“原生态文化”语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10 陈卫;;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