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荣格美学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尼采与荣格美学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尼采与荣格的理论建树,以及尼采与荣格的美学思想,引起下文的论述。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神话在尼采与荣格美学理论的建构上所呈现的异同。神话为尼采与荣格的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分。不过尼采着重吸收了神话的创造精神,从身体的角度透视艺术,创造了艺术生理学。而荣格则着重从神话的文本展开,解读神话意象,从心理的角度透视艺术。他们的理论都从神话里汲取了营养,从神话里发现艺术的本质。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尼采与荣格在艺术方面的异同,尼采提倡艺术家的美学,而荣格则主张艺术情结的美学。尼采与荣格的美学在一些观点上既交汇又分离,尼采向身体回归,荣格向心理回归,然而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他们都给予了艺术之美学的诠释,同时他们都将艺术导向了人生的意义。艺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来面对现实。这两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 第四部分论述了尼采与荣格的美学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它们提倡非理性和无意识,皆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尼采的批判精神和荣格的艺术心理学对艺术发展影响颇大。
【关键词】:尼采 荣格 艺术 身体 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第一章 尼采与荣格的美学11-17
- 1.1 尼采及其理论建树11-12
- 1.2 尼采的生命美学12-13
- 1.3 荣格及其理论建树13-14
- 1.4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美学14-17
- 第二章 神话之于尼采与荣格的美学17-29
- 2.1 神话之于尼采的美学17-21
- 2.1.1 神话作为尼采美学理论建构的起点17-18
- 2.1.2 神话对尼采美学理论的支撑18-21
- 2.2 神话之于荣格的美学21-25
- 2.2.1 神话作为荣格美学理论的起点21-22
- 2.2.2 神话对荣格美学理论的支撑22-25
- 2.3 神话之于尼采美学与荣格美学的比较25-29
- 第三章 艺术之于尼采与荣格的美学29-41
- 3.1 艺术之于尼采的美学理论29-34
- 3.1.1 艺术的起源29
- 3.1.2 艺术的本质29-30
- 3.1.3 艺术创作30-32
- 3.1.4 艺术的功用32-33
- 3.1.5 艺术的人生意义33-34
- 3.1.6 艺术的时代意义34
- 3.2 艺术之于荣格的美学理论34-37
- 3.2.1 艺术的起源34
- 3.2.2 艺术的本质34-35
- 3.2.3 艺术的功用35
- 3.2.4 艺术创作35-36
- 3.2.5 艺术的人生意义36-37
- 3.2.6 艺术的时代意义37
- 3.3 艺术之于尼采与荣格美学的比较37-41
- 第四章 尼采与荣格的美学价值41-43
- 4.1 尼采美学之于现代主义41
- 4.2 尼采的美学在艺术史上的价值41-42
- 4.3 荣格美学之于现代主义42
- 4.4 荣格的美学在艺术史上的价值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9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田益琳;;论王安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肖翠云;;从文学的政治性到文学的语言性——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陈晓梅;;《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水的原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吴桂金;;天使的堕落——格林小说主人公的宗教情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范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阐释学视角评析《论语》两个中英对照译本[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郑超;;《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悲剧成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娟;;环境意象与犯罪行为预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张晓瑜;;思考《脸上的红月亮》[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4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刘洪祥;;浅论《水浒传》中“义”的价值评判[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王跃;;寒山寺文化地理学研究[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静;韩PS诗歌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慧君;论阿来长篇小说的悲剧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小妹;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中死亡恐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尼采与荣格美学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