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

发布时间:2017-05-06 21:08

  本文关键词: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意象理论经历了由古代到现代不断演变、转型的生成过程。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它以中国古典美学重体验的感性直观思维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有机整体观为基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以先“出口”后“转内销”的模式,在比较、追索、还原、融汇等开放性过程之后,中国古典美学范式转变为现代美学范畴。其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在最初的哲学内涵中,生发出浓郁的人文内涵,进而扩展至艺术领域,标志着“意象”作为中国古典审美范畴的成功建立。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以“先输出后输入”的模式,开启了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现代性转型的序曲,其基本特征为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剧烈碰撞与融合,并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现代化转型。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化演变进程的梳理,不仅窥见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现代性演进的艰难历程,为证明中国古典美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意象 意象理论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 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11
  • 第一章 中国“意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11-24
  • 第一节 “意象”理论萌芽于对“道”的体认11-13
  • 第二节 意象理论成长中的人文性内涵13-17
  • 第三节 意象理论成熟于对审美意象的追求17-24
  • 第二章 中国意象理论对西方意象理论的影响24-34
  • 第一节 中西传统意象理论的共场——“象”概念25-27
  • 第二节 庞德与中国意象诗27-29
  • 第三节 二十世纪初西方意象理论(诗歌)的理论解读29-34
  • (一) 二十世纪西方意象理论(主要是诗歌)的语言观29-31
  • (二) 二十世纪西方意象理论(主要是诗歌)的哲学观31-34
  • 第三章 意象理论在中国美学中的现代转型34-49
  • 第一节 意象理论在中西思想会冲结合中的转型34-44
  • (一) 以西释中34-39
  • (二) 本土性研究——延续中国古典美学血液之命脉39-42
  • (三) 贯通融合——吞吐中西文化思想42-44
  • 第二节 语言的现代性转型44-49
  • (一) 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45-47
  • (二) 意象与语言的关系——由同一性走向悖论47-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瑛;中西“意象”比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王泰来;从善恶观看雨果作品中的现代性[J];国外文学;1985年03期

3 杨耕;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J];哲学动态;1995年10期

4 曹卫东;比较文学与文化现代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慕容怡嘉;文学的阀门:身份认同、现代性与思想之舞[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6 杜维明,黄万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节选)[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7 章辉;现代性:美学研究的一种价值追求[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周文君;;九叶诗派之“意象”理论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裘文意;;现代性的想象:文学传达与视觉呈现——中国当代改编电影现代性解读之一[J];电影文学;2007年21期

10 汤奇云;;对杂志文学进行生态研究的开始——评《〈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J];云梦学刊;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N];美术报;2006年

2 赵嗣胤;回到自己的历史传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高鑫 吴秋雅;现代性的诉求与文化价值的重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李进书;谁将成为现代性的主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吴铭;GNH:现代性道路的多种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日昌;破碎的笼穴与“流动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唐文明;现代性征服中国:换位透视的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资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10 执笔人 张旅平;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D];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

2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4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5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8 拜云洁;日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河南大学;2005年

9 叶晓波;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现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黎明;出场与退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