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

发布时间:2017-05-09 09:07

  本文关键词: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中西美学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超人哲学、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审美人生等美学思想为处于“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语境中的中国美学的发展和转换注入了特殊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表现在内在理路上尼采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关联和外在“感召力”两个层面。内在层面的影响包含在美学理论、具体的文艺领域和中国学人对尼采审美人生观的接受等几个方面。外在层面的影响是由于尼采独特的个人气质、哲学化的形象表达方法和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警言等极大地鼓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激情,使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由此尼采美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发展中获得了建设和批判的双重意义。它既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反抗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又是推动感性启蒙采“立人”、“立国”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尼采美学 日神和酒神精神 超人 审美人生 中国美学 感召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
【目录】:
  • 内容提要(中文)3-4
  • 内容提要(英文)4-5
  • 导论5-8
  • 第一章 尼采与中国美学的相遇8-16
  • 第一节 本土语境8-10
  • 第二节 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相遇的一般情况10-12
  • 第三节 尼采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关联12-16
  • 第二章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中国化诠释16-23
  • 第三章 “超人”在现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隐显23-28
  • 第四章 审美人生28-41
  • 第一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28-34
  • 第二节 中国学人的诠释和接受34-41
  • 第五章 尼采对中国美学影响的“感召力”层面41-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美筠;当代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美学——九五深圳国际美学美育会议一瞥[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2 陈勇;释“遇”──中国美学概念分析之一[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孙焘;;提升人生境界与“大美育”[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4 高建平;杨玉娟;;美学、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的发展[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5 李天道;;中国美学与传统人学[J];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01期

6 潘知常;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中国美学的“真”——中西比较美学札记[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邓新华;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孟繁华,高建平;简讯[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9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10 成中英,刘翠丽;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性和谐[J];世界哲学;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7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2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3 龚维政;尼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5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英平;“美的生存”问题之思——尼采美学思想浅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