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22:23
“新样”不仅体现了唐代晚期纹样形式语言的特征,还展现了经济文化发展背后唐朝人民对纹样审美的心理变化规律。目前,唐代“新样”元素繁多、寓意深广,但由于其传播形式单一,已逐渐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此,本文以纹样再造为切入点,运用审美心理学的原理,对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进行研究,旨在使其再造纹样的感性设计定位与理性设计判断相吻合,继而探寻唐代“新样”中的莲花纹在当代服饰纹样中延续时代精神的良方。首先,本文将国内外文献中对“新样”及其时尚传承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归纳史料记载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新样”的名称来源、出土代表作、历史发展、构图程式、纹样载体和风格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对审美时尚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研究了其发展规律,为后文研究“新样”的审美时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地域因素、社会因素和宗教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样”流行于唐代晚期并成为一种时尚的原因。表明“新样”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依旧是一种时尚,在于它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在于它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呈现出唐代审美时尚的多样性,在于它在儒、道、佛等宗教思想影响下所呈现出唐代审美时尚的包容性。并基于此,深度挖掘“佛...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样”锦名称来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旧唐书》卷八十八第2881页)
10图2-1“新样”锦名称来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旧唐书》卷八十八第2881页)2.1.2构成形式来源“新样”不单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时代文化的延续。《广韵》中,表明纹在古代最初是指丝织物或丝织物上的花纹,后期开始泛指皱纹和痕迹等现象。隋唐时期的蜀锦纹样多表现出骨骼规范之美,该时期主要流行的联珠和团花两种构图形式,符合对称美感的同时又不乏动态美感。“新样”采用的是折枝团花式,整体呈环绕或者团簇的形式分布于锦面之上,它阐释着唐朝人民在唐代四个时期中审美趣味的嬗变特点。图2-2联珠纹常用骨架排列形式(图片来源:作者依照《中国丝绸艺术史》电脑绘制)
11就构图骨架的发展而言,唐代织锦常用联珠纹,然而联珠纹骨架排列形式各异(图2-2),大致可以归纳为多边形、圆形、波形三大类骨架,其中大多以圆形为主,前期是简单的单环组合,后期则逐渐发展形成双环组合,也有舍弃联珠采用花环组合。此外,除了骨架排列形式中渐渐采用花环组合外,不同骨架的联珠纹图案(图2-3)也逐渐融入了花卉的形态,有的还增添了人物生活的场景,用以表达不同的审美情感。“新样”中采用的折枝花样,便是由较小的花卉以环绕或者团簇的形式分布于锦面之上,并分化出一条写实的道路,继而在唐代四个时期中以不同的形态阐释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图2-3不同骨架的联珠纹图案(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敦煌历代服饰图案》第42、67页)从出土的锦缎来看,唐太宗赐给突厥子弟的织锦上便有以团花为主的“花叶翔走”纹样。然而在初唐时期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团花纹样并未成为一种流行纹样出现于服饰之上,以联珠为骨架的动物纹依旧是该时期人们的最爱。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开始转向植物花卉纹样,此时的花鸟纹以联珠或团窠的形式进行环绕组合,形成对称团绕的形态,这些纹样的形态随着唐代织造技艺和审美时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幻,因而从某方面而言,这些纹样是一种时代精神文明和生活状态的外在显现。中唐以后,花鸟纹多以团窠式或花鸟折枝式的构图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宝相花纹代替动物花纹出现于团窠之中。晚唐时期,纹样多以折枝式或者缠枝式进行构图,“新样”便是出现于该时期的一种写生花鸟纹。通过以上对花鸟纹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分析,可知“新样”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成为唐代文化发展的载体,其形态跟随唐朝人民不断改变的审美趣味而不断演变,晚唐时期颇为流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J]. 张羽洁. 今传媒. 2018(12)
[2]谈千年蜀锦纹样的审美变迁[J]. 袁元. 芒种. 2014(21)
[3]基于年轻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丝绸服装设计创新[J]. 顾文娟. 丝绸. 2012(12)
[4]唐代成都丝织业管窥[J]. 卢华语.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04)
[5]谈谈蜀锦不同时期的织物纹样特点[J]. 杨晓瑜. 四川丝绸. 2008(03)
[6]源自织品的常用词语[J]. 贾增妍. 中学语文. 2007(Z2)
[7]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J]. 潘智彪. 现代哲学. 2006(05)
[8]《历代名画记》勘误一则[J]. 刘迪. 文史杂志. 2005(02)
[9]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J]. 张琼. 紫禁城. 2004(01)
[10]蜀锦图案风格及其发展沿革[J]. 王君平,王斌. 四川纺织科技. 2002(04)
博士论文
[1]“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D]. 赵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盛唐诗歌中的盛唐女性研究[D]. 陈佩枝.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1416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样”锦名称来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旧唐书》卷八十八第2881页)
10图2-1“新样”锦名称来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旧唐书》卷八十八第2881页)2.1.2构成形式来源“新样”不单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时代文化的延续。《广韵》中,表明纹在古代最初是指丝织物或丝织物上的花纹,后期开始泛指皱纹和痕迹等现象。隋唐时期的蜀锦纹样多表现出骨骼规范之美,该时期主要流行的联珠和团花两种构图形式,符合对称美感的同时又不乏动态美感。“新样”采用的是折枝团花式,整体呈环绕或者团簇的形式分布于锦面之上,它阐释着唐朝人民在唐代四个时期中审美趣味的嬗变特点。图2-2联珠纹常用骨架排列形式(图片来源:作者依照《中国丝绸艺术史》电脑绘制)
11就构图骨架的发展而言,唐代织锦常用联珠纹,然而联珠纹骨架排列形式各异(图2-2),大致可以归纳为多边形、圆形、波形三大类骨架,其中大多以圆形为主,前期是简单的单环组合,后期则逐渐发展形成双环组合,也有舍弃联珠采用花环组合。此外,除了骨架排列形式中渐渐采用花环组合外,不同骨架的联珠纹图案(图2-3)也逐渐融入了花卉的形态,有的还增添了人物生活的场景,用以表达不同的审美情感。“新样”中采用的折枝花样,便是由较小的花卉以环绕或者团簇的形式分布于锦面之上,并分化出一条写实的道路,继而在唐代四个时期中以不同的形态阐释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图2-3不同骨架的联珠纹图案(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敦煌历代服饰图案》第42、67页)从出土的锦缎来看,唐太宗赐给突厥子弟的织锦上便有以团花为主的“花叶翔走”纹样。然而在初唐时期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团花纹样并未成为一种流行纹样出现于服饰之上,以联珠为骨架的动物纹依旧是该时期人们的最爱。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开始转向植物花卉纹样,此时的花鸟纹以联珠或团窠的形式进行环绕组合,形成对称团绕的形态,这些纹样的形态随着唐代织造技艺和审美时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幻,因而从某方面而言,这些纹样是一种时代精神文明和生活状态的外在显现。中唐以后,花鸟纹多以团窠式或花鸟折枝式的构图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宝相花纹代替动物花纹出现于团窠之中。晚唐时期,纹样多以折枝式或者缠枝式进行构图,“新样”便是出现于该时期的一种写生花鸟纹。通过以上对花鸟纹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分析,可知“新样”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成为唐代文化发展的载体,其形态跟随唐朝人民不断改变的审美趣味而不断演变,晚唐时期颇为流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J]. 张羽洁. 今传媒. 2018(12)
[2]谈千年蜀锦纹样的审美变迁[J]. 袁元. 芒种. 2014(21)
[3]基于年轻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丝绸服装设计创新[J]. 顾文娟. 丝绸. 2012(12)
[4]唐代成都丝织业管窥[J]. 卢华语.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04)
[5]谈谈蜀锦不同时期的织物纹样特点[J]. 杨晓瑜. 四川丝绸. 2008(03)
[6]源自织品的常用词语[J]. 贾增妍. 中学语文. 2007(Z2)
[7]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J]. 潘智彪. 现代哲学. 2006(05)
[8]《历代名画记》勘误一则[J]. 刘迪. 文史杂志. 2005(02)
[9]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J]. 张琼. 紫禁城. 2004(01)
[10]蜀锦图案风格及其发展沿革[J]. 王君平,王斌. 四川纺织科技. 2002(04)
博士论文
[1]“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D]. 赵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盛唐诗歌中的盛唐女性研究[D]. 陈佩枝.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1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3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