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性审美”视阈中的格式塔心理美学阐释与当代美学转向
发布时间:2022-02-13 13:21
<正>一、"间性""间性审美"与格式塔心理美学"间性"又被称为"互文性"。它首先是由法国文学评论家克里斯蒂娃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意指一切文本都不是静态孤立的存在,而是多种文本交叉书写的对话,"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其本质是关注文本间关系
【文章来源】:文艺评论. 2020,(04)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间性”“间性审美”与格式塔心理美学
二、“间性审美”视阈下的格式塔美学互文性阐释
(一)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互通互证性
1. 格式塔美学“完形倾向”与精神分析学“力必多”
2.“视觉思维”与“本质直观”“格式塔质”与“质和谐”
3.“张力与平衡”与“美学距离”
(二)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融合互释性
(三)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互补性
1.“图”的构建与“图式———修正”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互补
2.“移情论”“自我赋形”与“同形论”的互补性
三、“间性审美”的意义与当代美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结构与谱系的图式解析[J]. 张杰.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4(05)
[2]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 杨春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3]视觉艺术心理的经验描述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研究[J]. 周彦. 新美术. 1987(03)
[4]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J]. 罗曼·英伽登,朱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1985(03)
[5]接受美学简介 [西德]G.格林(《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摘要)[J]. 罗悌伦. 文艺理论研究. 1985(02)
博士论文
[1]艺术意味的生成[D]. 顾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3269
【文章来源】:文艺评论. 2020,(04)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间性”“间性审美”与格式塔心理美学
二、“间性审美”视阈下的格式塔美学互文性阐释
(一)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互通互证性
1. 格式塔美学“完形倾向”与精神分析学“力必多”
2.“视觉思维”与“本质直观”“格式塔质”与“质和谐”
3.“张力与平衡”与“美学距离”
(二)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融合互释性
(三)格式塔美学“间性审美”的互补性
1.“图”的构建与“图式———修正”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互补
2.“移情论”“自我赋形”与“同形论”的互补性
三、“间性审美”的意义与当代美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结构与谱系的图式解析[J]. 张杰.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4(05)
[2]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 杨春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3]视觉艺术心理的经验描述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研究[J]. 周彦. 新美术. 1987(03)
[4]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J]. 罗曼·英伽登,朱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1985(03)
[5]接受美学简介 [西德]G.格林(《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摘要)[J]. 罗悌伦. 文艺理论研究. 1985(02)
博士论文
[1]艺术意味的生成[D]. 顾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3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2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