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浴火重生·艺脉相承—“非遗”保护形势下荣昌陶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21:36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冲击,曾一度陷入绝望困境。自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世界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使其进入“非遗化”发展道路。这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技艺的存续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从事手工技艺制作者提供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但是许多以保护为目的行为却变成新的破坏因子。任何事物产生都具有双面性,我们在强调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推动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同时,不应其忽略带来的负面影响。2011年5月13日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后,其发展迎来全方位、迅速的变化。本研究主要是以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为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其在政府主导、社会与企业共同参与下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反思非遗保护工作给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非遗保护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为今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促进非遗保护发挥更大功能,让其永续传承,以丰富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本研究从非遗保护视角出发,以艺术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艺术人类学理论视角下民间艺术研究
        1.2.2 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手工艺研究
        1.2.4 荣昌陶器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研究法
        1.5.3 比较分析研究法
第2章 寻踪揭秘:荣昌陶器存在环境、发展历程及现代价值
    2.1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地域生态环境及工艺流程
        2.1.1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生态环境
        2.1.2 荣昌陶器制作工艺流程
    2.2 荣昌陶器的发展历程
        2.2.1 濒临灭绝的荣昌陶器
        2.2.2 再次复兴的荣昌陶器
        2.2.3 逐渐衰落的荣昌陶器
    2.3 荣昌陶器的现代价值
        2.3.1 生活实用价值
        2.3.2 艺术鉴赏价值
        2.3.3 历史传承价值
        2.3.4 经济开发价值
第3章 推陈出新:列入“非遗名录”后荣昌陶器的流变
    3.1 荣昌陶器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
        3.1.1 政府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保护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1.2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加强荣昌陶器宣传力度
        3.1.3 企业投资参与荣昌陶器产业发展
    3.2 生产制作组织形式变化
        3.2.1 一个有组织性的制陶聚集地诞生
        3.2.2 以“工作室”形式组织生产制作与经营
        3.2.3 制陶群体、材料、工具及烧制窑炉的变化
    3.3 产品的革新
        3.3.1 研制砂锅陶新产品种类
        3.3.2 产品传统的造型、雕刻、釉色、烧制“四美”变化
        3.3.3 产品功能由生活之用转型文房用具
    3.4 产品消费群体、销售方式的变化
        3.4.1 消费群体由平常百姓到“文化人”
        3.4.2 产品销售方式以网销、体验式销售为主
    3.5 制作技艺传承方式演变
        3.5.1 建立传承人机制,提高传承人地位
        3.5.2 传承方式多样化
第4章 器物的未来: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发展反思
    4.1 非遗保护背景下荣昌陶器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注重市场效益,弱化实用价值与文化传承
        4.1.2 产品发展盲目性,缺乏规范市场监管体系
        4.1.3 传承人缺乏“工匠精神”,保护意识淡薄
    4.2 非遗保护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路径
        4.2.1 实用性与工艺性相结合
        4.2.2 活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
        4.2.3 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生态环境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J]. 殷贤华.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6(05)
[2]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J]. 苑利.  文史知识. 2016(09)
[3]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5(01)
[4]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空间建构——以民间工艺美术类别为例[J]. 尹笑飞.  西北民族研究. 2014(02)
[5]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J].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6]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 谭宏.  江汉论坛. 2010(03)
[7]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 吕品田.  美术观察. 2009(07)
[8]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J]. 方李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8(06)
[9]人类学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保护[J]. 王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08(00)
[10]贵州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 桑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8(02)

硕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研究[D]. 高云帆.云南大学 2013
[2]陶瓷艺术工作室中的新兴群体[D]. 王亚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3]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存续与变迁[D]. 黄小钰.中央民族大学 2008
[4]“白柳之乡”柳编习俗调查研究[D]. 李国平.西北民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79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79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