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美学 和谐共生 审美文化 价值倡导 建构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然美本质认识的不同观点的回顾,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在这个追求统一的过程中,人类由依生之美走向了竞生之美,,走到了统一的对立面,酿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审美方式,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膨胀。因此,只有从主体间性的视角中去审美,匡正人的主体性,建构起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才能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重建人类美好的生存家园。以此为指导,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批判了它的反价值现象,提出在我国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中要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实现审美和审美文化的自律,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建设小康社会,建构我国当代生态之美的先进审美文化。
【关键词】:生态美学 和谐共生 审美文化 价值倡导 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2
【目录】:
- 绪论7-9
- 上篇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9-36
- 第一章 自然美本质认识的历史回顾和反思9-15
- 一、 依生之美9-11
- 二、 亦依生亦竞生之美11-13
- 三、 竞生之美13-15
- 第二章 关于生态危机的美学反思15-20
- 一、 竞生之美的内在发展悖论15-16
- 二、 竞生之美发展悖论的美学成因16-20
- 第三章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20-24
- 一、 主体间性的涵义20-21
- 二、 主体间性的特征21-23
- 三、 主体间性对生态美学的意义23-24
- 第四章 生态美学的历史渊源24-30
- 一、 我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24-26
- 二、 西方近现代生态美学思想26-28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28-30
- 第五章 生态美学的涵义阐释和生态美学的建构30-36
- 一、 生态美学涵义的诸多阐释30-31
- 二、 生态美学的建构31-36
- 下篇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36-56
- 第一章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审美文化36-40
- 一、 文化与生态36-37
- 二、 审美文化的价值危机与生态危机37-38
- 三、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审美文化38-40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困境40-45
- 一、 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并存40-41
- 二、 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自律性困境41-42
- 三、 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他律性困境42-43
- 四、 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价值困境43-45
- 第三章 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实现生态之美45-52
- 一、 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45-47
- 二、 生态关怀的价值内涵47-49
- 三、 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实现生态之美49-52
- 第四章 实践三个代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52-56
- 一、 先进文化与审美文化52-53
- 二、 小康社会与审美文化53-54
- 三、 实践三个代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54-56
- 结束语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1
- 个人研究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钰汀;;生态美学思想在应对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孙艳;;被“设计”出的生态美——解读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3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5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运霞;;论《老人与海》中马林鱼的生态美学意义[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9 刘广春;;试论《诗经》的生命生存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10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杰;徐苏宁;;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生态美的意境创造[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溯源;;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价值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生态美学研究的范例[N];广西日报;2011年
7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N];人民日报;2009年
9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浙江大学;2012年
2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6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10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90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9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