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意境:天与人的诗意对话

发布时间:2017-08-10 13:34

  本文关键词:意境:天与人的诗意对话


  更多相关文章: 意境 天人合一 澄怀观道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是意境产生的哲学基础,它超越了西方对话理论对主体个体的生存关注,而进入到对人的本体存在的生命关怀。意境诗意的打破了人与物的屏障,实现了物我真诚的对话。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意境 天人合一 澄怀观道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对话性”是巴赫金话语理论的核心所在。“对话,指的是主体间的叩问及应答活动。”即具有平等地位和开放意识的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和交流模式。笛卡尔的哲学为西方的现代思想确立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上的根源,自此这种主体性思想不断得到高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刚;狂欢:巴赫金对话理论现实取向的世俗化[J];浙江学刊;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方国武;;试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鲍鹏山;;李白与《逍遥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唐妮亚;;浅谈文学的对话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史敏;;灵魂的文本 异度的空间——《我弥留之际》和《宠儿》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聂瑞芳;黄鹏;;“温柔敦厚”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张笑菊;;浅析李白的明月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龚仲元;;李白《陌上桑》与张籍《节妇吟》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陈雪艳;;“有我之境”与李白笔下的僧人与佛寺描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牛光夏;;电视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民间影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衍柱;;华夏文明原生态的生动再现——评孙皓晖的《大秦帝国》[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傅绍磊;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金少华;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雯;身体的囚禁,,精神的逃离[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咸晓婷;中唐儒学变革与古文运动嬗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燕;非言语交际手段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邹锐;论语文教师积极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7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玲;晋祠文学[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斯珠;反思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少菁;对话教学理论实践的误区与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影;;庄子美学思想对“意境”理论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2期

2 耿沛甲;;从中国古代服饰初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1年07期

3 黄毓任;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宇宙精神——庄子“天人合一”观的美学性质及其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士林;;论苦难与审美境界[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薛富兴;意境初探[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6 王兴华;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7 张沭宁;虚实相生与意境的形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姚君喜;意境形成的哲学基础探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毛金凤;“悟”:中华民族审美体验中的一把金钥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赵瑞洁;天人合一与认知求真——中西美学追求之差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宛小平;;金岳霖《知识论》中的美学思想初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文斌;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玲;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物化”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3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4 杨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黎;《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青松;审美的弱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金华;论中国古典审美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兆杰;味美论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薛荣莉;徜徉在学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51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51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