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非总体的星丛

发布时间:2017-08-13 12:07

  本文关键词:非总体的星丛


  更多相关文章: 阿多诺 《美学理论》 非总体 星从


【摘要】:本论文是对阿多诺的《美学理论》进行的一种文本学解读。论文试图进入《美学理论》这座迷宫,就其涉及美学的两大主要领域——美和艺术,来对这一文本进行内在地阐发。行文中以《美学理论》为蓝本,从美学史上的基本命题和重要问题出发,以问题带议论,力求历史地、客观地对被论对象进行剖析。 本文认为阿多诺是着意于一种批判性的辩证态度,而显出其理论上的否定性特色,并追溯到《启蒙辩证法》中的社会批判和《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哲学批判。认为前者是对总体性社会的否定性辩证,后者是对传统体系哲学的否定性辩证。这种独特的思辨方式呈现为一种非总体的“星丛”模式。 与此相对应,《美学理论》这一文本形成美学问题的张力场,阿多诺在此是在美学的历史和现实之中展开批判。通过对美学现状的考察,立足于美与真的关系来阐发美学之必要,同时从理论思维的根本方法上昭示出一条辩证的复兴之路。 此种方法渗透到美学中来重释美学,从对美和美感的分析中对“美的艺术的哲学”进行辩难;同时延伸到艺术领域去再论艺术,从艺术与艺术品、创作与欣赏等方面,对艺术的审美理论加以译解。 最后在艺术史上思考艺术起源本身的问题,从对古典艺术的范型样式和现代艺术的黑色理想的辨析中衍生出艺术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 《美学理论》 非总体 星从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引言7-14
  • 一、研究现状7-12
  • 二、问题与方法12-14
  • 第一章 导论14-23
  • 一、总体性社会批判15-18
  • 二、反体系的“星丛”18-23
  • 第二章 美学何为23-34
  • 一、美学之必要23-28
  • 1、美学情境23-25
  • 2、美与真25-28
  • 二、复兴之路28-34
  • 1、辩证生成28-31
  • 2、二次反思31-34
  • 第三章 重释美学——美的艺术的哲学辩难34-56
  • 一、何为美34-45
  • 1、本原批判34-39
  • (1) 美与非美34-37
  • (2) 美丑辩证法37-39
  • 2、范畴分析39-45
  • (1) 被歪曲的自然美39-42
  • (2) 自然美与艺术美42-45
  • 二、美感判断45-56
  • 1、审美45-50
  • (1) 鉴赏力46-48
  • (2) 审美经验48-50
  • 2、效果50-56
  • (1) “净化”与庸俗51-53
  • (2) 崇高与“震撼”53-56
  • 第四章 再论艺术——艺术的审美理论译解56-78
  • 一、艺术与艺术品56-66
  • 1、艺术56-61
  • (1) 非存在如何存在56-59
  • (2) 艺术作为精神59-61
  • 2、艺术品61-66
  • (1) 形式之谜62-64
  • (2) 真理性内容64-66
  • 二、创作与欣赏66-78
  • 1、艺术创作66-72
  • (1) 模仿67-69
  • (2) 表现69-72
  • 2、艺术欣赏72-78
  • (1) 快感与严肃72-74
  • (2) 直观与概念74-78
  • 第五章 艺术史78-89
  • 一、艺术起源78-83
  • 1、反对起源78-80
  • 2、新事物80-83
  • 二、典范与理想83-89
  • 1、古典范例83-86
  • 2、黑色理想86-89
  • 结语 艺术的启明89-92
  • 参考文献92-100
  • 附:阿多诺的著作书目及部分英译100-105
  • 后记105-10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4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6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张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岳介先,伏爱华;萨特的想象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欧震;;读者之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董礼扬;一个精制的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7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7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