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导论
本文关键词:审美人类学导论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学 实证 跨文化视角 语境 美学 形式主义 两分法
【摘要】:以人类学的实证调查,跨文化比较视角及其对语境性的强调介入美学研究,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尝试。尽管人类学对于美学的兴趣是长期存在的,但在人类学领域中,关于美学的探讨仍然被忽略,这主要源于美学本身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及西方两分法思维的盛行和美学研究中形式主义教条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学者断言非西方社会缺乏可用语言表达的审美观,甚至于此假定非西方民族根本就不具备审美感知力,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人们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美学问题。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已经涉及到非西方社会中的美学话题,但这仍然是一种有待继续的工作。
【作者单位】: 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院;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人类学 实证 跨文化视角 语境 美学 形式主义 两分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12CZW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4;B83-0
【正文快照】: 审美偏好能够被视为一种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多层面现象,尤其是在上个世纪(19世纪)左右,关于这个话题,学者们确实已经从各种各样的有时是一些相互关联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正如迪弗(Diffey)提出的,“美学是一个多学科或跨学科的领域。而依我看,它不是一门单独的美学学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向丽;;国外审美人类学的发展动态[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冯宪光;傅其林;;20世纪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及其发展态势[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3 向丽;;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变形”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00期
4 向丽;;审美人类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易扉;写文化之后意义关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文;;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兼与施爱东博士商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王宏根;;新时期寻根文学运动的人类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
3 ;封面院士[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9年09期
4 王田;;抗战时期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5 ;四川大学中文系开展各项文论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2期
6 阎志强;“劳动创造了美”与“美即劳动产物”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之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陈国强;;农业考古与人类学研究[J];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8 欧阳周;技术美学试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9 牟豪戎;“伟大的智慧明灯并没有熄灭”——读《列宁论文艺与美学》兼论毛泽东对反映论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10 孙玉平;孙振虎;;从人类学角度思考电视纪录片的创作[J];山东视听;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必诚;;《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阮西湖新著《人类学研究探索》后记[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潘知常;;生命美学:美学问题的再发现——生命美学札记一则[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王向峰;;略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土玉;;少数民族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人类学研究——以渭额瑶族为例[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用宜;;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写照—评介阮西湖著《人类学研究探索》[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接晔;;有关日本的音乐人类学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赵晶晶;;有关韩国的音乐人类学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庄孔韶;兰林友;;黄淑娉教授学术研究评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范长风;;戏剧人类学的遥远目光——一个高原跨族群社会组织的演剧与互助行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星亮;关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潘艳;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论坛云南大学“开坛论道”[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牛锐;女性视角下的人类学研究[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陈熙涵;人类学研究后继乏人[N];文汇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岚;发展中的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印度]沙赫;发展经世致用的人类学[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星亮;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需着力加强四方面建设[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钱丹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本的中国人类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向丽;审美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李丽;浅论历史文献与人类学的互动[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志;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4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飞;电视的文化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张清彬;颧骨的应用解剖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蒋俊;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乾阳;跨文化视角下《庄子》“道”的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段双双;跨文化视角中的翻译[D];外交学院;2003年
3 李娜;古汉诗英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汤欣;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广告语的特征[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5 陈颖超;翻译文化学派实证性描述性研究方法述评[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李凌飞;“学困生”个案的人类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邢小琼;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学生对师生角色的期望[D];苏州大学;2011年
8 陶洁;关于城镇贫困人口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吴庆庆;人类学进路与社会学进路:巴黎学派STS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汪翠兰;河南省旅游景点英文翻译的跨文化审视[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7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