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本文关键词: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审丑"文化。这种网络"审丑"之风的盛行不仅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独特产物,也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是商业链条和利益驱动的共同结果。
【作者单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系;
【关键词】: 网络 “审丑” 美学反思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在人类的审美历史中,“丑”一直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从古希腊的雕塑《拉奥孔》到现代的各种艺术形式。“丑”一直是艺术家们表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也开始流行起了“审丑”文化,出现了各种和丑有关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形式。在众声喧哗的全民娱乐时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艳庆;;网络世界的“审丑”现象初探[J];新闻世界;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杏华;;中国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奇;;探析我国电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以“非诚勿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李方;;论读图时代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邹龙;1978-2008:论述王朔30年创作主体意识与叙事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网络VS民意[J];明日风尚(娱乐名人);2007年02期
2 赵勃毅;;运用网络媒体促进公共领域建设[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3 莫康孙;;莫康孙写刘胜义 素描刘胜义[J];广告人;2010年04期
4 陈建明;网络媒体解析与电视媒体的发展[J];电视研究;2001年11期
5 黄鸣奋;在线艺术对网络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茜;;网络媒体技术属性对在线文学批评的影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7 舒纾;;美剧为何冷遇电视而火遍网络?——解读近年来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方式[J];新闻世界;2009年06期
8 郭晓阳;刘立伟;;浅谈计算机与网络媒体中的像素艺术[J];装饰;2011年01期
9 刘连喜;;建立健康公共空间拓展网络公益特征[J];电视研究;2004年01期
10 ;汇聚媒体各路英雄 共谋直销发展大计——记首届中国直销专业媒体联盟代表大会[J];成功;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华;;陕西网络“民生”热点发生机制与态势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琪;;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琪;;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4 董天策;陈映;;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榕贞;陈青娇;;关于强化网络气象科普功能的思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陈骞;;挖掘网络媒体优势 做好科技新闻传播[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呼东燕;;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网络媒体的应对措施[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宏;;新媒体挑战与报业突围战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陶贤都;;网络科技新闻现状、传播效果及改进策略[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青;吴根范;叶虎;;作、编、审、读一体化的稿件管理平台[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钢;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何美;网络媒体2008年两会报道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3 记者 张海旺;“第二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海北行”采访团来州采访[N];祁连山报;2008年
4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杨舒丹;网络媒体的人文意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市委党校教师 郑波辉;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N];铁岭日报;2010年
6 黄锴;雅虎的新闻大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李希光教授;网络媒体的二次革命[N];电脑报;2001年
8 市委宣传部 谢德炎;发挥网络媒体作用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九江日报;2011年
9 尚晋生;网络媒体“长”与“短”[N];发展导报;2002年
10 张 斌;“政府要用好网络媒体”[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贤;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陈邦武;出版业中创意资源配置的历史演变[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顾宁;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彭革新;战术Ad hoc网络媒体接入和路由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2009年
7 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谭玲;网络:电视批评立体生态构建者[D];四川大学;2007年
9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靖林;网络媒体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鬲波飞;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3 邢立双;试论网络媒体对电视的批评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郑素侠;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D];郑州大学;2004年
5 刘娜;网络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韩春阳;大连网络媒体舆情疏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林涛;论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D];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
8 邓红专;网络媒体公信力初探[D];广西大学;2005年
9 谭萍;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引导方略[D];郑州大学;2005年
10 郑杨;网络传播的舆论调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8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7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