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8:19
本文关键词: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实学 清代实学 实学美学 气 道 象 意境 境界
【摘要】: 清代美学的专门研究历来是中国美学的薄弱环节,而从实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更是一个近于全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清代三百年的社会思潮可以概括为“实学”,这一时期的美学可以称之为清代实学美学、具有实学精神的美学。崇实黜虚是清代实学美学突出的审美特点。 目前关于实学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对实学内涵的理解不同。我们认为,实学不是一种哲学流派或哲学思潮,而是在与玄学、佛学以及在曲解、误解儒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虚”学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儒家内部的一种松散的具有相似价值趋向的思想潮流。它或在宇宙本体论上承认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是具象的存在;或在道德人格修养上承认人格养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或在知识论上承认人有能力去认识、了解外在世界;或在哲学本体论上承认我们精神的家园、终极的归属就在现世“生活”中;或在经世致用上承认、构想并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解决民族、国家所面对的种种难题,试图稳定并重建儒家的道统、政统与学统。由此,我们认为中国实学可以上溯至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时期,而清代实学是中国实学发展最成熟、最全面的时期,也是中国实学由古代进入近代新学的过渡时期。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清代实学产生的现实土壤、主要内容、历史渊源以及它与美学的关系。清代实学的主要形态包括元气实体论、道德实体之学、道德实践之学、史学经世论、经世致用之学、质测之学等。我们认为,清代实学美学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其主体——儒家实学美学,还包括实学影响下诸多非实学美学的思想。清代实学与宋明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明代王廷相、罗钦顺以及刘宗周等人有着极深的渊源。作为儒家内部的一种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清代实学美学不但是儒家美学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它所包含的实学精神已经渗透那一时代美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对人生之美、生活之美的关注,实学美学的“深度”退出。同时,它还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儒家美学的一种“终结”性的力量,这表现在审美气化论的完成、文以载道论的终结和意境论的消解。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气本体论的实学美学思想。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实体论对宇宙本体的追索,导致宋明理学至善至美的“理”为以实有为特征的太虚之“气”所代替;二是以精气为核心的生命美学的建构;三是气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深化,这以叶燮“气贯理、事、情”的提出为标志,而集中地以“气”论文代表了审美气化论的完成。第三部分是道本体论美学的建构。实体之道既是天地自然的内在规律,又是人伦秩序。它既代表了主体对善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包含着对天地之大美、人格之完美、人伦和谐之美的肯定与渴望。但由于清儒不肯放下道之正教化、移风俗的功能,从而出现了道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泛滥。而王国维对诗人与政治家的分辨,把传统的诗教与道德从美学中剥离出去,从而导致了文以载道论的终结。 最后一部分则从美学的角度反观实学。清代实学美学与宋明理学相比,明显地缺乏哲思的深度。清人以实有的眼光审视世界,则万象无不可为我所观照,它们作为“实”象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当清人更多的是低头俯视遍地风光,而不能仰望头顶灿烂的天空时,其人格必然为身边的具体物象所牵绕而难能高蹈于苍穹,从而加剧了其审美心灵的萎缩与审美感觉的迟钝。“兴象”凸显而“意象”淡化,实境出而意境去,其结果便是萦绕生活的境界论代替了邀游精神之域的意境论,清代实学美学不免从宋明理学美学的深度退出。而王国维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意境”与“境界”的剖辨,构成传统意境论强有力的消解力量。 套用叶燮的话来概括这清代实学美学: 美学之盛也,敦实学以崇虚名;其衰也,媒虚名以网厚实。 实学或实学精神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但实学求“实”求“善”,在价值判断上,常常是“实用”与“善”先行,不免常常流露出程度不同的反美学倾向。而儒家内圣与外王的分裂,道、政、学的分途发展,导致了儒家蜕化为儒学,中国实学也随之向近代新学转化,,实学美学向近代美学过渡,成为近现代美学建构的潜在美学资源。
【关键词】:实学 清代实学 实学美学 气 道 象 意境 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论:清代实学思潮概述10-26
- 一、什么是实学10-19
- 1、中国有没有实学10-11
- 2、实学精神还是实学11-17
- 3、实学的界定17-19
- 二、清代实学的地位19-26
- 1、实学的发展特点与分期19-22
- 2、实学与儒学的关系22-23
- 3、清代实学的特点与地位23-26
- 第一章 清代实学及其美学品格26-50
- 第一节 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及其历史渊源26-31
- 一、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26-29
- 二、清代实学与宋明理学的渊源29-31
- 第二节 清代实学的内涵31-36
- 第三节 清代实学的美学品格36-50
- 一、祛虚尚实的清代文学艺术36-41
- 二、从实学到美学41-45
- 三、清代实学美学的范围45-46
- 四、清代实学美学的历史定位46-50
- 第二章 气本体论的美学建构50-106
- 第一节:从理本体到气本体的跨越50-58
- 一、气本体论的历史溯源50-53
- 二、太虚一实53-54
- 三、气在理先54-57
- 四、太虚本动57-58
- 第二节:从实体之美到生命之美58-70
- 一、人乃两间之精气58-61
- 二、情附气61-63
- 三、善养其气63-70
- 1、取百物之精以充其气63-64
- 2、读书养气64-66
- 3、炼胆与炼气66-68
- 4、炼神、炼气、炼形68-70
- 第三节 气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深化70-91
- 一、气用于一事则一事立极70-73
- 二、气贯理、事、情73-74
- 三、气乃才之发越74-77
- 四、从气上说格调77-82
- 五、肌理之"实"气82-86
- 六、气与气势86-91
- 1、势乃意中之神理86-88
- 2、追心取势88-90
- 3、气随势生90-91
- 第四节:审美气化论的完成91-106
- 一、文者气之用91-95
- 二、意在气先95-97
- 三、气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97-98
- 四、阴阳不可偏废乃为至文98-102
- 五、中和102-106
- 第三章 道本体论美学的建构106-185
- 第一节:道本体论重心的的转移106-118
- 一、盈两间皆道106-109
- 二、天下无象外之道109-111
- 三、知人道即知天111-114
- 四、人乃天地之心114-118
- 第二节:从道体之美到生活之美118-143
- 一、道达情遂欲118-121
- 二、盈天地间皆恻隐之流动121-125
- 三、情之万变无非实125-127
- 四、耳目启,性情贞127-131
- 五、情乃性之端131-139
- 六、无理有情139-143
- 第三节:道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泛滥143-168
- 一、道乃文之根本143-152
- 二、文须有益天下152-155
- 三、文质入情155-165
- 四、人品诗心一揆165-168
- 第四节:文以载道论的终结168-185
- 一、诗以道性情168-174
- 二、诗有性情而后真174-177
- 三、作诗不可无我177-181
- 四、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181-185
- 第四章 实学美学"深度"的退出185-213
- 第一节:"实"象与"虚"象186-194
- 一、盈天下而皆象186-189
- 二、象乃摹色以称音189-191
- 三、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191-192
- 四、意立而象与音随之192-194
- 第二节:兴象194-198
- 一、现量195-196
- 二、兴象与意象196-198
- 第三节:神韵上见意境198-202
- 第四节:从意境到境界202-213
- 一、意境202-204
- 二、情景双绘204-206
- 三、实境与造境206-208
- 四、情境与境界208-213
- 结语213-215
- 参考文献215-218
- 后记218-21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桂娥;;郑板桥的艺术思想[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伟丽;《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9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7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