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语境下数字媒介的审美转型
本文关键词:微文化语境下数字媒介的审美转型
【摘要】:数字媒介转型是理解微文化、微审美的切入点。微文化以媒介效应为核心,数字媒介不仅是微文化赖以展开、呈现的主导平台,在更深层次上微文化是以数字媒介生活为构建私人意义的基本凭借和基础。当代微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文化,从审美到微审美的变迁与数字媒介的转型息息相关。微审美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具有赛博格化的审美主体,具有小叙事的审美趣味,具有后现代的审美气质。评判微时代是否已经真正来临,或者是否成为一种事实性存在,这些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新视野、导向性的新视角、引领性的新思路,其"方法论"意义远大于现实的指称意义。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微时代 数字媒介 微文化 审美转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审美实践研究”(13BZW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学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关系研究”(13JJD750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新世纪以来,诸多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话题正迅速围聚着新媒介展开,数字媒介已经成为当今学术探索的关键词。新的媒介力量不仅给当下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烙印,而且锚定了这个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数字媒介转型不失成为理解微文化审美特质的切入点。一、数字媒介转型与微文化的孕生数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恒存;;图像转向中的生控复制和生物数字图像——论W.J.T.米歇尔的图像生产理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2 何志钧;;媒介力量与当代审美文化的新态势[J];百家评论;2013年03期
3 南帆;;文学形式:快感的编码与小叙事[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4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蒋晖;;奇异性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张仁玲;;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曦兮;;我国农村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及社会原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黎泽潮;;广告传播的文化语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邹晓芟;;寻求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韦晶;;试论当代的大众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王炳社;;后现代主义艺术思维批判[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黄斌;冯飞龙;;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永兵;;“有意味的形式”: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叙事迷宫探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动力学课题组;李德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科学机制——信息动力学机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肖云;;数字科技馆体验馆的设计与实践[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7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张凤莲;;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敬宇;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7 姜爽;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的转型范式与艺术症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杨璇;;数字媒介艺术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J];文艺评论;2013年03期
3 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J];美术研究;2001年01期
4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文学历史节点的延伸[J];文艺争鸣;2005年04期
5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对文学性的消解与技术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阮艳萍;;数字媒介技术环境下戏剧思维方式转变初探[J];艺海;2009年07期
7 陈国雄;;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边界[J];中州学刊;2010年02期
8 单小曦;;“网络文学”抑或“数字文学”?——兼谈网络文学研究向数字文学研究的提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冯俊超;;试论数字媒介时代文学活动要素的新图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2期
10 李珊;;浅谈当今数字媒介下诗与歌的双生现象[J];金田;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欧阳友权邋陈定家;数字媒介影响下的文学转型[N];浙江日报;2008年
2 华中师范大学 张才刚;数字时代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3 中南大学 欧阳友权;文艺学遭遇“第四媒体”阻击[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佰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以界面传播思维经营现代媒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吕莎;数字媒介阅读成潮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魏武挥;电波中消逝的童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记者 黄尚恩;文艺评论新的方向和可能性[N];文艺报;2014年
8 刘建乐;企业如何借力?传播如何创新?[N];现代物流报;2008年
9 小潘;成长之重[N];温州日报;2011年
10 姚圣晗;建设网络文学的诗学[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盛丹;数字媒介与艺术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柳枫;数字媒介中传统造型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张馨丹;纸媒介与数字媒介比较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5 晏伟;数字媒介技术促进传播公平实现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夏洪波;数字媒介与纸质媒介比较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年
7 文佳;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互文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眭东仔;数字媒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6年
9 李媛;“人肉搜索”——数字媒介狂欢时代的“人的全面延伸”[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楠;印刷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冲突与并行[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82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8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