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现代性到美学启蒙: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观
本文关键词:从审美现代性到美学启蒙: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观
【摘要】: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异质性 朱光潜 审美超越
【基金】:武汉大学博士自主科研项目(2013111010201)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当中国学者在20世纪初建立美学学科的时候,无疑是处在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之中。一方面是民族启蒙与复兴的紧迫,另一方面是接连不断的战争形势与尖锐的政治斗争与政治选择。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抱着对西方现代性的羡慕与渴望,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宛小平;;从新发现朱光潜画论“残稿”看其绘画美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洪佳;;合作型信任——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彭宗超;李m:;;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蔡明;中国海事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林鹤;戴维·佩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新兵;;精神价值层面的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政文;;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4 施锐;;西方近代美学影响的焦虑——读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5 杨杰;;新时期以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反思[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6 蒋楠;;审美现代性及其超越[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李进书;;审美现代性:交往理性的一个重要中介——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1期
8 彭文祥;;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研究三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闫寒英;;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与网络娱乐文化[J];学习月刊;2010年06期
10 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3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4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霍炬;反审美的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瑶青;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视觉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6 韩慧;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成因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唐红兵;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1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