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7:07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
【摘要】: 20世纪初,随着大学学科分立制度在中国建立,美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起来。那个时期,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就开始提倡在国内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直到蔡元培做了教育总长兼北大校长后,美学课才开设起来。随后,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也开始开设美学课,编写适合中国人自己文化背景的“美学原理”教材势在必行。 在这种形势下,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教材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此外还有一本讲稿。虽然这几本教材“西化”的痕迹很大,但作为教材的美学原理范型已在这个时期初步定型。3、40年代,由于内忧外患的国情,此期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有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蔡仪的《新美学》。40年代以后,由于时代原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逐渐成为主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文章与教材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30年,是美学教材的空白期。而60年代初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也是1981年才出版。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影响下,美学原理教材出现了繁荣局面。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美学原理”教材有不下数百本。本文对这些教材的分类不是以解放前和解放后为标志,也不是以1978年为界,而是以每十年或二十年的教材为一章。每一章主要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比较,这些比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对其主要内容与观点进行比较。这些内容包括: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态度”的性质、对“移情”的理解、美的形式原理、美的种类、美与生命的关联或者美的本质。 其次,对其本体论的比较。因为本体论是教材的框架得以稳定的基石。 通过对各个十年最有代表性的教材的内容结构与本体论的比较,发现教材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当然又各有其时代性。在肯定这些教材的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对这些教材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以求突破旧的理论局限,适应新世纪教材的需求。
【关键词】:二十世纪 美学原理 教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序言 "美学原理"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9-14
- 一、“美学”这一名称的传入9
- 二、20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概貌9-11
- 三、对20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的现状11-14
- 第一章 二十年代中国"美学原理"教材14-29
- 第一节 四本教材的体系架构14-16
- 第二节 四本教材的本体论建构16-27
- 一、吕o偂⒎妒倏怠睹姥Ц怕邸贰楦斜咎迓,
本文编号:693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