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无功利美学的后现代转向

发布时间:2017-08-18 09:31

  本文关键词:无功利美学的后现代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无功利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活动日常化


【摘要】: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无功利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活动日常化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后工业化资本的扩张和文化工业的兴起带来了后现代的文化扩张,强烈冲击着现代性的高雅文化和纯文化。随之,大众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康德所谓“无功利”、“无目的”的审美体验在后现代日趋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化的审美体验。其中渗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2 朱生坚;;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桂俊荣;;审美与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再思考[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4 刘桃良;;“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观点的阐释与辨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王璇;;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美学“非功利”的冲击[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2期

6 安佰鸿;李学萍;;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渡性质[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7 杨琦;;从“大视觉艺术”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可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李华林;刘敏;李天道;;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苏茜;;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福永;杨秀敏;;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8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9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6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3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3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4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