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

发布时间:2017-08-20 00:03

  本文关键词: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荀子 性恶论 人学 美学


【摘要】: 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前人各家各派的批判和吸收, 完成了重建儒家的大任,从而成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为社会 转型期的哲学家,无论其人学还是其美学都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便来 自于他的性恶论。性恶论是荀子论性之创见,旨在建立礼之系统。 此论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分别讲述他的人学(一)和美学(二);第三部 分主要是对其性恶论人学与美学的评价。 在阐明其人学时,首先是论其天人关系,这样既能为其“性伪之分”“以性 为恶”的理论找到其哲学根源,又能明确的看出其对人主体能力的认识的进步 性。在天人关系中,荀子天论有两层含义:自然之天和伦理(社会)之天;其天 人关系,就自然之天言之,主要是“天人相分”,就伦理之天言之,又是“天人 合一”了。所谓的“制天命而用之”,其实就是立足于伦理而对人之自然性的一 种利用和改造,由此再讲人论,便显得顺理成章了:首先是在人身上的“天人 之分”——“性伪之分”,“性”为天,“伪”在人。且“性”为恶,而“伪”为善,因 此“化性起伪”成为必要。由于荀子对于“性”的肯定,使得其“礼(伪)”的起 源既有了社会现实的需要,又有了“给人之求,养人之欲”的重“性情”的倾向,, 而这二者,尤其是后者都是荀子以前诸子所没有的。荀子的“天人合一”也便 反映在其对“性恶”之人伦理治理的理想上。因此,荀子重人、重“礼”(即“ 伪”),而整个理论的支点却是“性恶”。 其美学,是与人学相对应的,也分为“性”“伪”两部分。“无性则伪之所 无加,无伪而性不能自美”,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构成美。“性”的方面,荀 子主要强调了对美的感知与创造都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无待而自然的本 能需求。由此,荀子并不否定人的情感欲望,而是主张给予一定程度的满足。 肯定艺术与美的情感性,在历史上荀子当属首次。在“伪”的方面。荀子是从 建立社会新秩序的角度来考察美的,主张通过“一之于礼义”而达到社会个人 的两得:在社会美方面,他主张以礼节情、“导乐”,实现“美善相乐”的理想; 在个人审美修养方面,主张”读礼”、”学至乎行”,达到”虚壹而静”的大清明 境界。然而两方面结合,在理想中,苟子当然也是要求和谐的统一,但是就 其理论的现实性而言,却不那么和谐了:其”性伪合”的现实表现也就是”隆礼” 旗帜下的”隆性”了。而这也正是其超越前人的地方。 苟子以自然义定性且以恶论之,主要是受了老庄和孔盂的影响且对他们 分别给予了改造。然而,性恶论所对的还有更大的背景,那便是孔盂、老庄、 墨子、告子等诸家所形成的理论传统。将个人之欲与社会之善对立起来,从 而打破了天人一统的传统观念;而且,在这对立当中寻求统一的建设性出路。 这是他的前人所未达到的高度。苟子美学最大特点和最优秀之处也在于他的” 重欲”倾向;这使他的美学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如果说老庄开创了”芙蓉出水 ”的自然之美的话,那么,苟子的重声色之欲的”伪”美则是为”错采搂金”的雕 琢之美奠定了基础;其”乐者,乐也”的观点,使得艺术教育真正获得升华情感、 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既为审美需要找到了一个现实的基础,又为审美 需要同物欲划出了一个度量分界,而其肯定人物欲的”俗化”倾向,无疑代表 了对审美意识认识的最高水平:当然,其不足之处也正在于此。 结语部分认为必须对苟子”重性”倾向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应如宋明理学 的否定,而应看到他对于前人的突破。对于我们今天审美观念俗化的认识也 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B82-09;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前言9-10
  • 一、 荀子性恶论人学10-22
  • (一)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10-14
  • 1、 荀子天论10-12
  • 2、 荀子天人关系论12-14
  • (二) 荀子人论——性恶论14-22
  • 1、 “性伪之分”14-16
  • 2、 “化性起伪”16-22
  • 二、 荀子性恶论美学22-41
  • (一) “性”——荀子美学的基础23-25
  • (二) “伪”——荀子美学的主要内容25-37
  • 1、 “以礼节情”——“以善为美”的美善同一观25-28
  • 2、 “乐者,所以导乐也”——“以道制欲”的导乐理论28-30
  • 3、 “终乎读礼”、“学至于行”——君子审美修养的历程30-34
  • 4、 “虚壹而静”与“比德”——君子的审美愉悦34-37
  • (三) “善藩饰人者也”——“隆礼”旗帜下的“隆性”37-41
  • 三、 荀子性恶论人学美学的地位及影响41-47
  • 结 语47-49
  • 注 释49-52
  • 参考文献5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延福;荀子诗乐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勇;荀子的人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3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03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