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发布时间:2017-08-26 17:02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审美批判 艺术化生存


【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 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理想就是破除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钳制,使人们从日常生活异化的深渊中解脱出来。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两大不同语境,对“日常生活”做出全面的审美批判,着力探索大众主体在异化的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深层的内涵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因此在总结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艺术化拯救设想中,笔者以为在当前语境下实现大众主体的艺术化生存才是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救赎之策。它体现了经典美学的价值立场和文化批判的现实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就是让主体在生活中获得艺术化、审美化的意义寄托。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终诉求就是寻求一种自由而富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主体自由而诗意化的生存。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审美批判 艺术化生存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一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涵义11-15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由来11-13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思索13-15
  • 第二章 现代性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15-25
  • 一、“日常生活”概念的缘起15-17
  • 二、现代性制约下的“日常生活”17-25
  • (一)、 工具理性的扩张18-20
  • (二)、 主体性的膨胀20-21
  • (三)、 主体失却本真性的存在21-23
  • (四)、 权力规范的控制23-25
  • 第三章 后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5-31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25-26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6-31
  • (一)、 消费文化的盛行27-28
  • (二)、 图像传媒的发展28-29
  • (三)、 大众追求美与快感的愿望29-31
  • 第四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与拯救31-43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31-32
  • 二、艺术化的救赎创想32-37
  • 三、当下语境中艺术化生存的选择37-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会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J];美与时代;2005年09期

2 张晶;;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3 张毅;龚小凡;;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情感化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张春梅;;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兴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J];电视研究;2010年11期

6 刘辉;朱华;;从室内设计“手绘墙”的流行谈日常生活审美化[J];华章;2011年05期

7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兼论杜威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J];文艺争鸣;2010年09期

9 陆扬;;艺术抑或观念?[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10 付以琼;;宋代茶词与宋代文人日常生活审美化[J];农业考古;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陈定家;;当代媒介发展与文艺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贾梦雨 陈阳洋;艺术化生存:当艺术理想遭遇现实困境[N];新华日报;2009年

4 本报实习生 刘翱铭 记者 张业军;挂历的艺术化生存经[N];中国经营报;2009年

5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7 西安电视台台长 段建武;牢记责任使命 做好阳光使者[N];西安日报;2010年

8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9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刘晓真;放眼“ 80后”文化现象解读舞界新锐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3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2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42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42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