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10:52
本文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美学 儒家美学 重构
【摘要】:中国美学的发展,就其基本形式而言,是围绕着某些重要的概念、范畴、问题而展开的,这些概念、范畴、问题往往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显现了中国美学的生命。“中国艺术精神”问题并不是20世纪才产生的问题,传统的诗论、词论、画论也多有涉及,然而,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语境中,这一问题区别于传统诗论、词论在体系内作自我追问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回应全球化浪潮和“艺术终结论”思潮、探寻中国艺术现代价值的特殊意涵。以徐复观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艺术精神走向崩溃、西化大潮的步步紧逼下,从美学和艺术的层面反思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与世界文化艺术的比较、衡量中反观民族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度,并由此开陈出新,以现代的视野重构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体系。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这一问题又承载着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也成为中国美学未来发展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忧患意识”而生历史情怀,由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而生时代使命的文化自觉,这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线,也是徐复观艺术诠释的起点。徐复观通过考据与解释并重、以归纳补训诂、“以心印心”等艺术诠释方法,既训诂考据,又发挥义理,归纳综合,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诠释,这种尝试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训诂考据的注释方法向现代诠释学迈进的典范。然而在这种诠释的过程中,徐复观所谓的“文化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却是个伪命题,他无视文本的历史性在当代视阈下所呈现出的开放意涵,对文本“原意”澄清的努力实际上抹杀了文本的生命力。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现代艺术论战”是西方文化涌入台湾后在艺术上激起的一个涟漪,也是近两百年来中国文化应对西方霸权的一种本能反应,“现代艺术论战”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精神的延续,又可以看作是80、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化转型思潮的预演。从人性论的视野出发,徐复观对现代艺术破坏形相之美、流于感官之鄙、陷于人性变态之蔽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批判始终贯穿着他对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反思。徐复观虽然觉察到了现代艺术反映时代精神、在艺术史上开陈出新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他对现代艺术与西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与中国艺术之间关系决然二分的态度,对艺术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契合的过分强调,又使得他的现代艺术观流于偏激。 徐复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精神的特质,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美学、艺术思想的吸收、融会建构了“中国艺术精神”体系。他通过对庄子之“道”从思辨上作观念式把握和从“工夫”过程上作体验式把握的辨析,对庄子作出了创造性的审美化诠释,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徐复观在儒道互补、诗画融合的诠释传统之外又敏锐觉察到了儒道美学、绘画和文学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诠释模式,在儒道区分的视野下把庄子“虚”、“静”、“明”的艺术精神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并特别标举庄子精神追求自由解放、解蔽现代文明危机的现代意义。以庄子美学论绘画,以儒家美学论文学正体现了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中国画作为庄子艺术精神的现实落实,具有对治心灵异化、陶养生命情感、提升生存境界的现代启蒙价值。 文学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体系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徐复观晚年由绘画转向文学,既有还原儒家美学真面目的历史责任感,又有时代精神的激荡和对现实专制政治的“感愤”等因素的影响。在儒、道、释互补的视野下,徐复观通过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等概念的辨正,发掘了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道统意识”和“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并以儒家美学为主体来完成新的中国文学精神的建构。中国文学继承了儒家美学的代表——“乐”的艺术精神,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和“文如其人”的品评体系。然而,“文以载道”将德性内化于文学中,忽略了个体的内心感受而倾向于社会层面上的话语生产,这就使它难脱“工具”的特性。徐复观没有对中国文学“文以载道”及批判传统中的这种伦理一艺术的两面性作出区分,这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学如何走出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历史命运的问题。 20世纪的“中国艺术精神”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陷入困境的中国美学、艺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承载着中国美学、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政治运动、文化论战和“艺术终结论”思潮的冲击催生了对中国艺术进行梳理、批判、反思的启蒙思潮,并汇聚成了对“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追问。20世纪中国美学家试图在整合传统美学与时代精神、现代意识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家园,他们对“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探索既富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又具有含混庞杂性。通过对方东美的“生命”精神、唐君毅“游”的艺术精神以及徐复观“虚”、“静”、“明”的艺术精神等对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探索和思考的比较和剖析,凸显了“中国艺术精神”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之间本源性的联系。 20世纪中国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作了很多重要的澄清和还原的工作,从解蔽现代性的视角出发,他们特别强调了中国艺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虚静、和谐、恬淡等精神的现代价值。通过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美学家所标举的艺术形态,大多是一种隐逸者的审美趣味;所标举的艺术精神的价值倾向,大多是反省的价值;他们不能客观的评价禅宗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对中西艺术精神所做的很多类比、互证、定位也显得勉强而模糊,因此他们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依然是在传统美学与艺术概念上的再理解。这种精神与中国现代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艺术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相悖的一面,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 “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本质就是中国艺术在现代社会何以成其为艺术之内在规定性及其现代价值的问题。在“艺术终结论”和全球化思潮冲击下,各地域文化、艺术都面临着自身身份焦虑和“自明性”的危机,都不得不在全球的视野中,用现代的观念对自身进行的一次新的诠释。因而,在现代语境中,中国艺术精神具有了全新的价值内涵:它是中国美学、艺术转型过程中一次自我发现的心灵皈依之旅,也是迷失自我的中华民族的一次美的找寻之旅。中国艺术精神是一个由许多范畴、命题组成的多层面、多侧面的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它不仅具有艺术本质的普遍性,同时它又符合中国艺术自身特殊的发展逻辑。具体言之,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精神是以“观”为中心的“观物取象”为其开端的;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精神是以“意境”为中心、崇尚“境生象外”的精神体系;从艺术审美论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味”为中心的“澄怀味象”的品评过程;从艺术境界论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精神追求一种以“和”为中心的“和合之美”。 以徐复观为“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探索的出发点蕴涵着这样一个指向:他对笔者而言只是一个桥梁、一条路径,而最终将引领笔者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通向对“中国艺术精神”问题作出新的回应。由诠释而批判、再由批判回到诠释的循环不息的过程,这就构成了本文所谓的“重构”。在现代意义上,中国艺术精神应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并照亮生活经验,因而其在本质上是人类存在与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重构,必将为人类生存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中国艺术精神所蕴涵的普适价值和现代意义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关键词】: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美学 儒家美学 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论文创新之处6-7
- 中文摘要7-11
- 英文摘要11-18
- 导论 徐复观与“中国艺术精神”问题18-28
- 一、问题的提出18-21
- 二、为何以徐复观为出发点?21-23
- 三、研究思路23-28
- 上篇: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诠释28-184
- 第一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诠释进路30-65
- 第一节 徐复观的艺术诠释起点30-41
- 第二节 徐复观的艺术诠释方法41-52
- 第三节 对徐复观艺术诠释方法的再思考52-65
- 第二章 现代艺术——西方文明危机反思中的"中国艺术精神"65-99
- 第一节 台湾"现代艺术论战"的缘起65-74
- 第二节 徐复观的现代艺术观74-83
- 第三节 现代艺术与庄子美学之关联83-99
- 第三章 中国画——儒道区分视野下的"中国艺术精神"99-149
- 第一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思想基础99-111
- 第二节 庄子美学——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主干111-140
- 第三节 徐复观对中国画现代意义的展望140-149
- 第四章 文学——儒道互补诠释中的"中国艺术精神"149-184
- 第一节 徐复观诠释儒家的视角149-160
- 第二节 儒家美学——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补充160-169
- 第三节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论辨169-184
- 下篇: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重构184-284
- 第一章 20世纪的"中国艺术精神"问题185-210
- 第一节 "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缘起185-191
- 第二节 "中国艺术精神"探索的几个路向191-198
-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精神"198-210
- 第二章 对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反思210-232
- 第一节 艺术精神探索的单线化210-215
- 第二节 艺术精神价值的虚无化215-222
- 第三节 禅宗与中国艺术精神222-232
- 第三章 什么是中国艺术精神?232-284
- 第一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概念辨析232-244
- 第二节 重构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义244-248
- 第三节 现代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248-284
- 结语 通过徐复观而思284-288
- 主要参考文献288-306
- 攻博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306-307
- 后记3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启群;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李维武;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方然;重估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兼评李泽厚“儒道互补”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刘桂荣;;生命境界的会通——徐复观文学精神的美学阐释[J];名作欣赏;2007年06期
6 邹元江;偏离规范与陌生化——兼论席勒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陈望衡;;“中和”与中国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
8 孙邦金;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读后[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建平;;论萧,
本文编号:747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4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