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魏晋般若与美学

发布时间:2017-09-01 12:35

  本文关键词:魏晋般若与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般若学 中国美学 玄学 本体论 格义佛学 中观般若体系


【摘要】:魏晋时期,佛学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历史交遇,是促成中国美学体系发生深刻转型的 重要动因。魏晋般若范畴以印度宗教,尤其是佛教大乘般若学为文化渊源,原具有十分独 特、丰富的美学蕴涵,在其入渐中土并与中国美学融合的境遇中,一方面,其原有的知识 和价值结构在纳入中国美学机体时被“中国化”了;另一方面,般若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 想方法,也“内化”于中国美学,给中国美学以深刻的渗透和影响。其最突出的是,中观 般若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佛学般若学与传统中国美学在体系型态上实现了根本的契合。通 过中观般若体系,美学之内在的价值蕴涵与诉求,呈现出熔铸两种文化精髓的崭新面貌; 同时,通过体系构成的“中道”、“观照”与“境界”吻合,中国美学也得以新的思维方式 和价值结构,为此后自身的理论建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范型基础。 本文以魏晋般若学与美学的触遇、对话、交融、统一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般若学的“中 国化”,及般若蕴涵的“内化”于中国美学的历史过程。本文以阐发般若范畴的文化渊源、 美学蕴涵为理论探讨的逻辑基础;通过历史地再现般若学与玄学两面展开的理论境遇,凸 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品格与内在矛盾;而作为两晋际兴盛起来的般若学和基于般若学范 畴展开的佛玄美学对话,是本文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惟其佛玄美学建构的丰富韵致与理 论偏颇,才映衬了中观般若体系生成的美学意义;本文以中观般若体系具有的深在美学蕴 涵及其对中国美学特出的范型意义为归结,指出正是中观般若体系实现了般若美学蕴涵与 中国美学蕴涵的真正交融,这种交融从体系型态上把中国美学引向了新的生成之路。 因此,魏晋般若与美学的融合和统一,是中国美学史极富光彩的篇章。般若美学蕴涵的 别致、丰富和阐释功能的独特、富有张力,极大地刺激、推动和完善了中国美学的价值结 构与机制;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般若经之传译及佛法僧所具的强大文化感召力,使中国 美学基于“生生”之悟更添旷达与超跋;而中观般若体系的“体用一如”,则把中国美学的 体系构成与践行方式,转换到了“即物即中”、圆融观照的经验论美学状态,在绵延传统“重 生”活力的同时,又以“空性”解脱强化“觉悟”意趣,审美境界人生化,人生境界审美 化,在“重观重智”、“智观统一”的理论旨趣中,,中国美学走向了追求心性空灵的审美自 慌时代。
【关键词】:般若学 中国美学 玄学 本体论 格义佛学 中观般若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92;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15
  • 第一章 印度般若与美学15-61
  •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中的般若概念及相关美学问题15-25
  • 第二节 小乘佛学的般若美学思想25-41
  • 第三节 大乘佛学的般若美学思想41-57
  • 小结57-61
  • 第二章 般若初传与本土美学迎拒61-95
  • 第一节 谶纬神学与安世高禅空观61-68
  • 第二节 般若经传译与王弼、何晏玄学之关系68-79
  • 第三节 般若践行与美学精神79-91
  • 小结91-95
  • 第三章 般若学本体论与佛玄美学建构95-154
  • 第一节 “格义佛学':佛玄美学对话的一次尝试95-108
  • 第二节 般若玄学化与佛玄美学理论建构108-120
  • 第三节 “六家七宗”之佛玄美学本体论120-135
  • 第四节 佛玄美学旨趣辨135-147
  • 小结147-154
  • 第四章 中观般若与佛学美学的体系化154-232
  • 第一节 从方等般若到中观般若154-166
  • 第二节 《心经》与《中论》的般若美学意涵166-185
  • 第三节 关河僧团的追求与佛玄的终结185-196
  • 第四节 《肇论》的中观般若美学思想196-211
  • 第五节 佛学体系与中国美学体系的内在耦合211-225
  • 小结225-232
  • 结语232-234
  • 参考文献234-241
  • 后记241-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赛迩;菜蝴蝶;;般若面[J];今古传奇(故事月末);2011年07期

2 星云大师;;星云禅话(六十)[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3 ;朱孝天见鬼[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7期

4 朱瑶;;《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记校补——《斯坦因劫经录》部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5 文静;魏文斌;;唐代石雕刘萨诃瑞像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2011年02期

6 青蛙果果;里想;;乱红 第四折[J];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2011年02期

7 华方田;;大乘禅[J];竞争力;2009年11期

8 袁仕萍;谢光辉;;道安佛教哲学思想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王赵民;;玄奘法师译经、弘法及圆寂地玉华山[J];佛教文化;2010年02期

10 释惟贤;;佛法是世界之光[J];佛教文化;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民;;般若智慧与禅道治疗学[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叶岱夫;;古老的《金刚经》与未来的地理学[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淑娟;宋广文;张建新;;佛教的般若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启示[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晋文;;浅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及影响[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郑孝禄;;序《方广寺志》感赋(排律)[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7 李安纲;;《西游记》与佛教文化[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释妙日;;东土五祖及南能北秀的禅修方法[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烨;蒋应时;;医缘[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如青;;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论南北朝医家陈延之及其《小品方》[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般若推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息构建平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李刚;为什么是东方般若?[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鸿翔 王洪涛;巧手造园林 胜景扬天下[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吴杨;画里般若[N];美术报;2006年

5 肖童;短信客服 渐成保险新宠[N];中国保险报;2003年

6 以明;清凉胜境般若名山[N];中国邮政报;2005年

7 马继东;佛教文物行情走高,国人投资渐趋理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王方晖;金石刻成佛家经典[N];湖南日报;2006年

9 周永亮;正确决断三部曲[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李刚;金融信息化,移动要先行[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鸿蛟;11至14世纪夏鲁寺般若佛母殿绘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6 牟成娟;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7 韩小荆;《可洪音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7年

8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刚;《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10 吴~|R[;七寺本《玄a梢

本文编号:772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72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