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05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体验 文艺创作


【摘要】:“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范畴,以“味”为中心形成了丰富的美学思想。系统探讨“味”的内涵、性质、特征以及发展,对我们全面认识“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味”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力求对所研究的问题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把握。 第一部分:“味”范畴的美学成因及美学内涵。这里首先简要探讨了“味”进入美学领域的原因,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古典美学和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为“味”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客观现实土壤,而“味”自身的感官性、中和性、通感性和类比性则是其进入美学领域的根本原因。其次,“味”范畴的美学内涵根据“味”字的两个含义发展而来:它一方面表现为审美客体的美学意蕴,指审美对象具有的独特的美感力量和审美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体所蕴含的这种美学意蕴的欣赏和体悟,是指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接受。再次,从接受论和创作论两个层面,对“味”范畴进行类型划分,并进而分析出“味”的主观感悟性、情景交融性和主客互动性三个特征。 第二部分:“味”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是“味”范畴的萌芽时期,它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但已经包含了美的因子。“味”的对象是那些不需要经过人们深层品味和感受的东西,对象的形式成为主要的审美内容,人们更侧重通过理性认识来了解对象,个体性和情感性的内容相应地被忽略。魏晋宋元是“味”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魏晋时,“味”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滋味”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成果。唐宋元是“味”成熟发展的时期,“韵味”是人们着重从审美对象身上挖掘的内容。艺术创作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家志意的结合,追求形神兼备。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积极调动审美情感,理性思想与感性体验共同融入,不断发掘审美对象的内涵与意味。明清时期,“味”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出现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泛化的范畴。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更加重视世俗情感。 这里不仅从美学理论上探讨“味”的发展历程,更注重从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中来反映“味”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 第三部分:“味”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味”对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如“中和”、“淡泊”,对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如“澄怀味象”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味”与意境、“韵”等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文化艺术向着审美性、艺术性、诗性的方向发展,更加关注生命和感性的回归,启示我们用主客融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建立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结语:综合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审美体验 文艺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一、“味”范畴的美学成因及美学内涵11-20
  • (一) “味”范畴的美学成因11-14
  • (二) “味”范畴的内涵和性质14-17
  • (三) “味”范畴的类型和特征17-20
  • 二、“味”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发展过程20-30
  • (一) “味”范畴的萌芽——先秦两汉时代21-23
  • (二) “味”范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宋元时期23-27
  • (三) “味”范畴的泛化——明清时期27-30
  • 三、“味”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30-35
  • (一) “味”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30-33
  • (二) “味”范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33-35
  • 结语35-36
  • 注释36-40
  • 参考文献40-4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知;;“味”论内涵的延展[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2 郑德开;司空图与“诗味说”[J];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3 胡建次;黄晓丹;;中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陈伯海;;“味”与“趣”——试论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王志清;“味”与美感[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胡建次;;中国古代诗味论的发展及其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胡建次;谈“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8 胡建次;;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吴瑞霞;“滋味”与“味外味”辨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莉;论“味”[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兆杰;味美论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单雪琴;论钟嵘《诗品》“滋味”说[D];新疆大学;2003年

3 孟庆雷;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知;中国传统“以味论诗”的解释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蔚;“滋味”说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林;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蕴涵[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任威;司空图诗味论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8 毕曼;“味象”之“味”的心理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漆琼娟;“味”与中国古典诗学审美鉴赏活动[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6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86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