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

发布时间:2017-09-05 16:18

  本文关键词: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美学 实践 生命 存在 形态 马克思主义 本体论


【摘要】:本文所说的中国当代美学,指的是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存在形态问题,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的问题。这里的“实践”、“生命”、“存在”,并不是含义上并列的三个概念,而是彼此有互涉关系的概念。这意味着:如果说美学的生命毫无疑义地是在美学的存在状态中呈现和展现出来,而美学的存在既有其理论形态,也有其实践形态的话,那么,美学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总和并不就等于美学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从美学的生命赖以勃发和延续的全部缘由来看,美学在其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之外,自有其别样的即既非理论形态也非实践形态的存在形态。 中国当代美学的存在形态,是多元、多层次、多状态并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换言之,多元、多层次、多状态是中国当代美学本体精神的具体展现。中国当代美学的本体论精神,是本真的美学精神即美和审美所必然蕴含以及美学研究所自然流露的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性关怀的学理性体现。本真的美学精神,它是与美学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泛——人的生命活动所涉及的范围都可能是美学所涉及的范围,所指涉之层面之丰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艺术生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所呈现的范畴之微妙——律、韵、神或者说形式美与内容美及其象征或蕴含的意味,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息息相关的。 当今时代的中国,一方面是人的整体性存在的内在需要空前突出,另一方面是人的整体性存在的真正实现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或者说挑战。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这样一种文化境况,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逐渐全面兴盛来说,是其契机
【关键词】:中国当代美学 实践 生命 存在 形态 马克思主义 本体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绪论10-29
  • 1.美学存在形态问题研究的基本意义与原则10-13
  • 2.美学本体论与美学存在形态问题13-19
  • 3.中国当代美学存在形态结构分析19-24
  • 4.中国当代美学的本体性存在24-29
  • 第一章 实践美学与美学的实践29-103
  • 一、实践美学30-70
  • 1.实践美学的性质与历史30-36
  • 2.李泽厚美学观点评析综览36-53
  • 3.有关李泽厚的评论探析53-61
  • 4.实践美学的核心问题与发展前景61-70
  • 二、美学的实践70-100
  • 1.美学实践的非宗教超越性71-77
  • 2.美学实践的生命建构意义77-83
  • 3.美学实践的意识形态功能83-95
  • 4.美学实践的文化创造意义95-100
  • [附录]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一些问题100-103
  • 第二章 生命美学与美学的生命103-168
  • 一、生命美学104-128
  • 1.个人生活与生命美学106-111
  • 2.生产实践与生命美学111-118
  • 3.社会生活与生命美学118-123
  • 4.文化活动与生命美学123-128
  • 二、美学的生命128-168
  • 1.日常感觉与美学129-143
  • 2.艺术意象与美学143-153
  • 3.生命境界与美学153-159
  • 4.生存体验与美学159-168
  • 第三章 存在论美学与美学的存在168-238
  • 一、存在论美学170-206
  • 1.生存的境界:从“个体”到“自我”到“此在”171-176
  • 2.持存与拓展: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探析176-188
  • 3.此岸与彼岸:现实性的超越与非现实性的超越188-196
  • 4.天地的絮语:中国当代存在论美学之发生196-206
  • 二、美学的存在206-238
  • 1.形式范畴与美学207-218
  • 2.意识形态与美学218-223
  • 3.日常生活与美学223-232
  • 4.文学艺术与美学232-238
  • 余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问题238-252
  • 参考文献252-257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257-259
  • 后记2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珍;中国传统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应用[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98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98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e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