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

发布时间:2017-09-05 19:41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消费文化 艺术


【摘要】:21世纪初,“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席卷中国大地,审美因素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方面欣欣然陶醉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新世界,另一方面又察觉这种美被赋予了更多消费的色彩。面对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东西方学者给予热切而持续的研究和讨论,西方学者以对现代意义上日常生活的反思和批判为基点,反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现象,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学理上的思考。中国学者面对社会文化转型过程当中审美与日常生活日益融合的现象,也进行了持续的探讨和全面的阐发,从2003年开始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足以证明这场美学风潮具有的力量。 由于审美与日常生活、消费发生深刻关联,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出多样纷繁的面貌,因此任何片面的赞扬或否定都会显示出不足,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给予客观、理性、公正的评价。本文意在通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给日常生活和美学带来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作出辩证的把握。 论文主要以中国社会正经历的文化转型为背景,梳理东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话语的发展脉络,探讨和界定“日常生活审美化”相关概念。通过对消费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形态以及相关特征的论述,探讨消费社会背景下审美向日常生活的回归给审美和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结合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反观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梳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之后,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再思考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具有的昭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意义上。 西方哲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西方思想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沉思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此外,西方后现代哲学家波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也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支撑,“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于活跃于当前的消费社会,消费成为支配艺术向前发展的逻辑,“日常生活审美化”始终无法摆脱消费笼罩的厚重面纱,因此表面上看日常生活充满了美的质素,事实上,日常生活与审美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物化的窘境,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屡遭诟病的根因。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我们不必以抵制的情绪来面对这熙熙攘攘的审美文化图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和提升,审美向日常生活转向的历史脚步势不可挡,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包含了未来艺术发展的萌芽和火花,甚至其中闪现的某些积极因素就已经昭示着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消费文化 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研究现状分析9-15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9-11
  • (二) 审美主体11-12
  • (三) 审美的泛化还是审美的异化12-13
  • (四) 消费与审美13-15
  • 二、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相关概念辨析17-24
  •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念辨析17-18
  • 第二节 "审美"概念辨析18-20
  •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20-22
  • 第四节 后现代美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22-24
  • 一、后现代美学的特点22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层面22-24
  • 第二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与问题24-35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特征24-27
  • 一、审美与消费的纠缠24-25
  • 二、审美与技术的交织25-27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诸种形态27-35
  • 一、审美异化27-32
  • 二、艺术过剩与艺术原真性的丧失32-33
  • 三、审美不足33-35
  • 第三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超越性35-41
  • 第一节 列斐伏尔论日常生活与节日狂欢35-36
  • 一、日常生活——轮回与超越的统一35
  • 二、节日——秩序的消解、身心的解放35-36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超越性36-41
  • 一、传统秩序的崩溃36-38
  • 二、审美权利的获得38-39
  • 三、审美愉悦的享受39-40
  • 四、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40-41
  • 第四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反思41-49
  • 第一节 关于艺术生产庸俗化的思考41-43
  • 第二节 关于审美感性沉沦的反思43-44
  • 第三节 关于诗意化生存的思考44-46
  • 第四节 对中国语境下未来艺术的思考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周建萍;;“美是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5 张贞;;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产阶层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表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陆扬;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03期

7 洪幸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问题[J];美与时代;2006年07期

8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考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价值批判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家峰;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9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99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