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
【摘要】:“情本体”作为李泽厚近三十年来实践美学的关注焦点,融合了多种思想元素,要想正确、完整地把握其内涵和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李泽厚本人理论体系的自我完善,“情本体”思想也在争论中深化发展,不断开启新的问题域。就目前学界对“情本体”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是散见于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或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中,而集中针对“情本体”的专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鲜有全面深入者,所以该命题依然存在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本文选择对“情本体”进行独立意义上的研究,从“文化心理结构”、“天人新义”、“宗教性道德”、“和谐高于正义”四个方面去理解“情本体”的哲学美学意义,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肯定了“情本体”命题蕴含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以及责任感、道义感,否定了“工具本体”和“情本体”的既依存又反抗关系。希望能够全面把握“情本体”的理论内涵和辩证理解“情本体”的学术价值,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本论文的框架是以“‘情本体’是什么——‘情本体’为什么——‘情本体’怎么样”这一思路为主线架构的,述评结合。全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对“情本体”的研究现状从“分散研究”和“专题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接下来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从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的视角切入,分析了“情本体”在这些领域的展现形态,具体表征为心理学维度的“文化心理结构”、美学维度的“新天人合一”、伦理学维度的“宗教性道德”、政治学维度的“和谐高于正义”。第二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李泽厚赋予本体之“情”的多重和谐品格,作为本体的“情”须是“度”的“理式”规范下的一种和谐性情感,是主观情感也是客观情况,是先验性的情感形式也是经验性的情感心境,既有感性也有理性,既有世俗性也有超越性。第三章研究了“情本体”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有效性,“情本体”是李泽厚应对不断涌入的西方反理性反启蒙哲学思潮、国内不断掀起的反儒学反传统现代思潮以及日益凸显的精神文化危机而提出的。李泽厚将“情本体”与儒家文化相交融,以情理结合的“实用理性”匡正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极端,以美育对人性的塑造代替宗教应对现代精神文化危机,在批判现代新儒家对儒学传统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对儒学发展开创性地进行了四期划分,提出了著名的“儒学四期说”。第四章分析了“情本体”理论的局限性,在对学界讨论最多的“情本体”的合法性、“情本体”与“工具本体”的关系以及“情本体”的现实可行性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对“情”作为“本体”的合法性应在正确理解“情”的基础上辩证看待,如果“本体”指“根本、最后实在”则无可厚非,但若作为哲学本义上与“现象”对应的“本体”则很难成立。其次,两个本体虽然可以作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最终实在,但在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的大框架下“情本体”对“工具本体”的既依附又反抗关系以及“情本体”的独立性实难理解。最后,由于社会文化现状、自身存在的悖谬以及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实证支撑,使得目前“情本体”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情本体”是李泽厚对后现代社会人生根本问题给出的中国式回答,展示了新的模式和希望,尽管其中存有矛盾和局限,但对当今社会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为了解决“情本体”思想中的悖论,尽管学界和李泽厚本人不断做出努力,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寄希望于人类长期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态发展中慢慢解决。
【关键词】:李泽厚 情本体 有效性 有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7
- 一、对李泽厚“情本体”的研究综述10-14
- 二、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14-17
- 第一章“情本体”的多种展现形态17-26
- 第一节 心理学维度的“文化心理结构”17-20
- 一、“文化心理结构”的构造17-18
- 二、“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18-19
- 三、“文化心理结构”的特性19-20
- 第二节 美学维度的“新天人合一”20-22
- 一、“天人合一”命题的发展历程20-21
- 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21-22
- 第三节 伦理学维度的“宗教性道德”22-24
- 一、“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22-23
- 二、两种道德的关系23-24
- 第四节 政治学维度的“和谐高于正义”24-26
- 第二章 本体之“情”的和谐品格26-34
- 第一节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6-27
- 第二节 先验与经验的统一27-28
- 第三节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8-30
- 第四节 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30-31
- 第五节 以“度”为“情”把关31-34
- 第三章“情本体”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有效性34-43
- 第一节 批判反理性反启蒙哲学思潮,,对“实用理性”做出新阐释34-37
- 一、理性与反理性34-36
- 二、对“实用理性”传统的新阐释36-37
- 第二节 应对现代精神文化危机,对“以美育代宗教”进行新阐扬37-40
- 一、现代精神文化危机的全面爆发37-39
- 二、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新阐扬39-40
- 第三节 纠正对儒学传统的错误理解,对“儒学四期说”进行新开创40-43
- 一、反传统、反儒学现代思潮和“儒学三期说”40-41
- 二、“儒学四期说”的转换性创造41-43
- 第四章“情本体”理论的局限性分析43-50
- 第一节“情”作为“本体”的合法性43-45
- 第二节“情本体”与“工具本体”的关系45-47
- 第三节“情本体”的现实可行性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初;;本体之情与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情本体”[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2 赵景阳;;李泽厚伦理思想概述[J];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郭立田;谈分析与综合——与李泽厚同志商榷[J];文史哲;1978年04期
4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5 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2期
6 卫毅;;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0期
7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8 施依秀;温玉林;;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杜彦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李泽厚“新启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宋燕;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6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7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8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583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