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的“丑”
发布时间:2017-09-19 07:27
本文关键词:论《庄子》中的“丑”
【摘要】:《庄子》一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殿堂当中智慧的象征,它流传至今,被无数人喜爱。它是一部宏伟巨制的奇书,,这部奇书拥有着无数的“丑”意象,体现了庄子的审丑观,是庄子较早的把审丑纳入到了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标榜了中国古代的审丑经验。对于《庄子》中“丑”的研究近些年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也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庄子》中的“丑”,但是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关于这个话题仍然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首先,庄子的审丑观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外因的影响有两个,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审美习惯,二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丑”的态度是包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经历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美丑兼审”的民族,这使得庄子的“丑”意象得以形成和付诸于《庄子》一书。同时,庄子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就认为一种事物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如成缺、盈冲、直屈、巧拙、辩讷等等,所以用“丑”来表现“美”和“道”在老庄那里是有继承性的。而庄子对于孔子以来就崇尚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反对的,当时人性已经被儒家思想异化了,庄子看到了其中的弊端,看到了它对人性的分化,于是庄子用“丑”的形象来表达他齐物、自然、逍遥的审美生存思想和追求。同时庄子也受到了社会混乱现状的影响,当时政治上七国争雄,思想上百家争鸣,庄子看到了社会改变是阻止不了的,所以庄子在字里行间表现着反抗权势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就这样“丑”意象在庄子生活的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和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中应运而生了。庄子敢于突破传统审美观的那份胆量和勇气也是“丑”能够进入到我国古典审美范畴一个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 其次,《庄子》中的“丑”意象,有无用之用的“散木”形象、齐物自然的“丑物”形象、逍遥生死的“骷髅”形象、外丑内美的“畸人”形象,并通过这些“丑”意象讨论了庄子审美化的世界观,以及其德美合一的思想。在庄子的论说当中他认为“气”是最重要的,是世间一切之物的本生之源,所以他认为万物本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相同的,所以“美”与“丑”也就没有差别,它们可以互相转化。无论外形是否丑陋,只要有内在的生命力,那么它就可以成为美,甚至可以越丑越美。同时庄子以其哲学美学思想中的“道”为线索,用“丑”表达了他的齐物论、生死观、自然观等方面,这其中包含着“丑”对于宇宙生命力的展示,对于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的崇尚。 第三,《庄子》中蕴含着“美”和“丑”的关系,庄子不仅描绘了“丑”也表现了“美”,“美”和“丑”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庄子描绘了一系列“丑”的“畸人”和“散木”形象,这些形象外貌丑陋,但是却有其自己的生命内涵,可以说在庄子笔下这些“畸人”和“散木”的“丑”也可以转化成为内在的“美”。在《庄子》中“丑”能够转化为“美”的途径有“法贵天真”“心斋坐忘”“无用之用”;同时,由于观赏对象(审美主体)的不同,以及人和其他物的关系的不同,“丑”和“美”是具有相对性的,这种相对性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而且表现在它们的无差别统一于“道”。 第四,庄子较早的开创了中国古典美学上的审丑,那么就有必要将他和西方的审丑大家进行比较,例如庄子与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审丑大家雨果的审丑观就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那么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比较能更好的解读庄子的审丑观以及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同时也能对西方的审丑观有初步的了解。庄子和西方现代派之间审丑观念异同的比较,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中西文化对于社会、人生、宇宙的解读。 总之,庄子开始审视中国古典美学中“丑”这一领域,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审美意义,其现实意义也不可忽视,他扩大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给当时的人们指出了另一条生存之路,同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庄子 审丑 美丑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B22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0.1 《庄子》中“丑”研究的现状10-12
- 0.2 选题思路与意义12-14
- 0.2.1 选题思路12-13
- 0.2.2 选题意义13-14
- 1 《庄子》中“丑”意象产生的根源14-19
- 1.1 《庄子》中“丑”产生的思想根源14-16
- 1.1.1 “美丑兼审”——民族审美习惯14-15
- 1.1.2 倡“道”——对老子的继承15-16
- 1.1.3 排“儒”——反对孔子的“文质彬彬”16
- 1.2 “丑”意象源于庄子对人世的悲愤体验16-17
- 1.3 “丑”意象产生与庄子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胆识17-19
- 2 《庄子》中“丑”的表现19-31
- 2.1 “丑”显示宇宙生命力19-26
- 2.1.1 无用之用——“散木”形象19-22
- 2.1.2 齐物自然——“丑物”形象22-23
- 2.1.3 逍遥生死——“骷髅”形象23-26
- 2.2 “丑”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26-31
- 3 《庄子》中“丑”与“美”的关系31-36
- 3.1 “丑”可以转化成“美”31-34
- 3.1.1 “丑”在“法天贵真”中转化为“美”31-32
- 3.1.2 “丑”在“心斋坐忘”中转化为“美”32
- 3.1.3 “丑”在“无用之用”中转化为“美”32-34
- 3.2 “丑”与“美”是相对的34-36
- 4 庄子与西方美丑观的比较36-42
- 4.1 庄子与雨果的审丑观比较36-39
- 4.2 庄子和西方现代派审丑观的比较39-42
- 结束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雪霞;;审丑近乎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880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03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