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说“清福”:关于晚明士人生活美学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19 16:38

  本文关键词:说“清福”:关于晚明士人生活美学的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清福 生活 身体


【摘要】:"清福"展现了唐宋以来士人阶层的生活理想,他们试图建立物质与精神、身体经验与审美体验、俗世生活与艺术、哲学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活理想在晚明得以广泛流传和实践。晚明士人建构起一套以俗世生活为基准、以身体和感官的满足为起点、以快活自适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生活的观点来判断事物和人生价值,在物质的享受和娱乐活动的实践中力求塑造一种优雅的姿态。传统上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生活与审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尊卑、断裂关系得到改观,一种从艺术为了生活、实现艺术化的生活的理论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得以从理论上确认。这实际上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形而下的"生活美学"范式。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清福 生活 身体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研究”(项目号:12JZD0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大奇书'的崛起与晚明审美思潮新动向”(13QN041)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人们通常认为,在中国古典语境中,日常生活以及与此表里相依的物质、欲望、身体等话题,是颇受压抑的。这在古人的日常生活表述中俯拾皆是,如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心性而轻身体、重德行事功而轻生计日用等,①最典型、最具概括力的,莫过于吕坤在《呻吟语》中对三教旨归的总结:“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强;王确;;“物”的崛起:晚明社会的生活转型[J];史林;2013年05期

2 赵强;王确;;“秀才穷鬼”与“受用清福”——“奢靡”世风与晚明士人生活境遇、观念的蜕变[J];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02期

3 张未民;;回家的路 生活的心——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J];文艺争鸣;2010年21期

4 赵强;;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J];文艺争鸣;2011年03期

5 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全凤;冯斗;;《易经》——审美之源——浅谈《易经》的审美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罗运鹏;;以研几思维为本,求细节管理之实[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孔毅;杨志才;;王符伦理思想研究三十年[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萧平汉;;王夫之的史论体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6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7 黄锡全;;新见古文字材料与古代货币研究中之疑难问题举要[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8 杨恩玉;;对南朝君主研究的反思——以有关魏孝文帝的研究为参照[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启;冰心散文创作的文化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8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轶峰;山人与晚明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2 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1期

3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动及其来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1期

4 布迪厄,朱国华;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J];民族艺术;2002年03期

5 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吉勒斯·利浦斯基;杨道圣;;西方时尚的起源[J];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01期

7 张未民;;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8 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中的若隐传统——以“感兴”论为个案[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9 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10 张未民;;回家的路 生活的心——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J];文艺争鸣;2010年2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霓霞;;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春青;;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周玲玲;;汉末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士人心态[J];文艺评论;2012年10期

4 罗宗强;;儒学的式微舆士人心态的变化[J];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5 杨砚秋;;从《画工》探唐代普通士人心态之微[J];大众文艺;2014年09期

6 展龙;;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J];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01期

7 杨清之;;汉初士人隐逸情绪与汉代隐逸文学的发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白一瑾;;论清初贰臣士人的心灵荒芜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苗民;;从刘基的《二鬼》看明初士人心态[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逯雪梅;;宋代元宵词中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宗强;关于士人心态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曹 芊;明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高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江边;文学思想史扩展的学科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维昭;儒学文化的悖离与回归[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雪飞;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月霞;士人身份的分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王丽珍;士人形象与文化追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骆耀军;明清之际士人认同的转变与重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丽萍;士人自觉意识的开端[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海兴;汉末散文创作及士人心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黄梅;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淼;西汉士人“美政”与“美俗”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10 曹瑞锋;东晋士人出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82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2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