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审美精神的当代哲思变迁
本文关键词: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审美精神的当代哲思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价值观 审美政治学 审美本体论 思想视域 现代性
【摘要】:审美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以审美的方式力图解决人类在上帝死后的价值虚空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确立审美的现代核心位置,肯定了个体此岸高涨的生命热情。马尔库塞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赋予审美以革命力量与政治意义,反叛理性化规训社会,表达其对于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憧憬。海德格尔则从艺术的本源出发,对整个世界存在的真理进行了追问,超越了主体性的限制,使审美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三个理论家分别从个体、社会与存在本体角度出发,在各自思想视域里探析了现代审美的独特功用,赋予了审美独特的现代价值与人学关怀,勾勒出一条审美哲思变迁的明晰线索。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审美价值观 审美政治学 审美本体论 思想视域 现代性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审美主义思潮研究”(项目号:13YJC752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审美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历了各种风云变幻:一面是科技与经济的突飞猛进,另一面却是信仰的丧失、世界的混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与充满激变的时代,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思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图;现代性的形成和扩展——17、18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谢丽君;现代性就是时代性[J];美术;2002年11期
4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5 张卫中;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怡;“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7 徐寅;;艺术秩序和出路问题的现代性思考[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8 殷曼i_;;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J];求是学刊;2006年01期
9 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10 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4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罗婷;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岳;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汉族夏历新年仪式的变迁[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83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33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