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审美和艺术功能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7:32
本文关键词:杜威审美和艺术功能理论研究
【摘要】:杜威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尤其是关于审美与艺术功能的思想博大精深,然而研究者们在重视对杜威哲学思想解释的时候却忽视了其与审美和艺术功能的紧密联系性。 本文就杜威关于审美经验功能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杜威在其自然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将审美经验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审美经验不仅仅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新的创造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与协调。其次,审美经验具有想象性和预期性,而且它的发生是不脱离实践活动的,这样就给审美经验增加了特殊的功能,即它可以使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打破现实社会的僵化和束缚,从而在解放和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作用。最后,杜威将视角扩大到生命活动的形式上,将形式、关系、意义联结起来,从而确证了生命活动中所体现的节奏、秩序正是产生审美经验的审美活动得以从混乱生活之流中凸显的重要因素。 杜威对于艺术的功能也做了新的阐发:他通过分析人的生活环境的特征来论证艺术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人生、为社会的必然生存需求的现实体现。而艺术要满足这种需要,必然的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因为只有通过参与活动的发生,艺术才能够提供和改造整个社群的经验。更进一步而言,艺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想象性和个人性而必然的具有敞开性,它对于社会中不良的落后的方面进行批评和改造,从而产生道德教育和社会批判的作用。不仅如此,杜威在追溯艺术的起源时还着重提到了通俗艺术和大众艺术的不可或缺性,肯定了它们因为产生条件的特殊而具有的更能为社群所接受的那种普遍性和创新性。 杜威对审美和艺术功能的论述对于我们日常的审美文化教育和艺术创作及艺术理论都有重要启发,他要求我们对于艺术要抱有包容的心态和实践的精神,这样艺术才能在人们的日常社会文化生活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杜威 审美经验 艺术功能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712.51;B83-09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第一节 杜威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方法9-11
- 第二节 研究杜威美学思想中审美与艺术功能理论的意义11-14
- 第一章 杜威审美与艺术功能理论的哲学基础14-21
- 第一节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内容及其对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影响14-20
- 1.1 经验与自然14-15
- 1.2 有机体与自然15-17
- 1.3 “一个经验”17-18
- 1.4 审美经验以及“作为经验的艺术”(Art as Experience)18-20
- 第二节 审美和艺术功能理论在杜威哲学和美学中的意义20-21
-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人生与社会功能21-42
- 第一节 美感经验是对人类欲望和需求的满足22-29
- 第二节 美感经验与生命新的创造29-33
- 第三节 美感经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与和谐33-36
- 第四节 美感经验对社会钳制和阻滞力量的解放36-38
- 第五节 审美形式与生命活动形式的同一38-42
- 第三章 杜威论艺术的功能42-59
- 第一节 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他律性42-45
- 第二节 艺术创造和改造经验45-49
- 第三节 艺术家通过改造我们的态度而改造世界49-51
- 第四节 艺术的道德批评和社会批评功能51-55
- 第五节 对通俗艺术、大众艺术审美和社会功能的论述55-57
- 第六节 艺术以审美形式保存着人类文明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刘放桐;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艾莲;曾永成;;审美之用:杜威实用主义审美功能观的生态意义[J];当代文坛;2013年02期
4 高建平;;杜威美学与当代中国[J];读书;2010年10期
5 毛崇杰;;杜威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思想——实用主义美学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肖晓玛;;杜威“艺术即经验”之解读[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杨晨;;从绝对主义到实验主义:杜威美学思想探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陈雪梅;;世俗与圆成——杜威审美经验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冲锋;;杜威论经验与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吕宏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与“审美无利害”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889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94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