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怎样才能既是理论的学科,又具有实践性
本文关键词:美学怎样才能既是理论的学科,又具有实践性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观 中国美学 实践美学 消费经济 西方美学 中国经验 中国现代美学 后现代 审美活动 李泽厚
【摘要】:如果说,百年中国现代美学史的每一步都与西方美学的"介入"息息相关,那么,当把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到后现代理论都学习一遍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个中国语境下的"后现代之后"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如何走出"美学在中国"的尴尬,创立真正的"中国美学"的问题。对此,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8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几代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对今天的美学研究者而言,由于时代变了,消费经济、大众文化和互联网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感性,因而对理论的需求也更趋迫切和强烈了。我们相信,美学既然被冠之为感性学,既然奠基于人类的情感与审美活动,那么中国美学必然要反映中国的感性、中国的情感和中国的审美,充满主体意识的"中国美学"只有在直面中国经验和中国传统中才能创立起来。为此,本刊以"探索中国美学的当代进路"为题,编发五位著名美学专家的思考,以飨读者。读者们会发现,尽管他们给出的具体答案不尽相同,各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当下问题的重视却是高度的一致,这足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际美学协会;中华美学学会;
【关键词】: 美学观;中国美学;实践美学;消费经济;西方美学;中国经验;中国现代美学;后现代;审美活动;李泽厚;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最近一些年来,关于美学的实践性有很多人论及。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美学的实践性不等于实践美学。实践美学是美学界对李泽厚的美学所作的命名,李泽厚曾对此作出澄清,说这个名称不是他自己提出的,但他主张美学要走向实践。这里,我们就有了两个对“实践”一词的用法:一是以“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我的电视美学观[J];采.写.编;2005年04期
2 翟恒兴;;“美之思”与“思之美”──读《美学新概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宗坤明;美的载体与美学思维的变革[J];学术界;1988年04期
4 杨力;;透视一种科教电影美学观[J];电影艺术;1989年10期
5 杨向阳;东、西方美学观辩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6 周长才;模糊美学在中国——在深圳国际美学、美育会议上(1995.11)的发言[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1期
7 杨杰;;数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J];青春岁月;2011年24期
8 程相占;;怎样研究美学[J];中国研究生;2013年04期
9 赵玫;;美学观问题的前提批判[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魏家骏;绚丽之美与儒家美学观的内在矛盾[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伍韬;;概念模糊年代的设计美学观[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3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鲁晨光;;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兼析作为证据的鸟类多彩羽毛[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李志宏;;从“人本质美学观”到“人智能美学观”的理论建构与阐释[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伟;;马克思主义视野:人类美学论纲[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张伟;;类美学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2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乔燕冰;美学城市,,让艺术家在城市中闲逛[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赵奎英;美学关注人的现实生存[N];文艺报;2003年
5 孟姝芳邋刘颜玲;以人为本:探寻美学出路的着眼点[N];文艺报;2008年
6 颜翔林;美学与艺术的深度探究[N];辽宁日报;2002年
7 常智奇;建构自然整体 和谐论的美学观[N];文艺报;2005年
8 本版编辑 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 钱中文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聂振斌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主任 金雅;梁启超美学:“艺术化趣味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张荣生;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10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磊;课程美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洋;空寂美学下的宋代素髹[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施鹏程;大漆·当归—论阴翳语境下当代大漆艺术的创作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3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4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崔亮;会计美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万雯雯;“家乡”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凡生;美学的回归之路[D];鲁东大学;2013年
8 李斌;反叛,还是沉沦?[D];新疆大学;2008年
9 王萌;梁启超趣味美学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25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25513.html